材料
材料:糯米25000g綠豆25000g豬肉1花生1碗芋頭500g鹹鴨蛋黃500g臘肉1豬排500g。
調料:色拉油、五香粉、精鹽。
包蒸餃的做法
準備好所有材料,糯米、綠豆洗凈,加少許油、鹽調味,花生煮熟,五香粉炒豬肉,煮熟後洗冬葉、涼席。
準備壹個模具(沒有這個模具,可以用碗代替),放入至少三片冬葉,放入壹湯匙糯米和壹湯匙綠豆,再放入自己喜歡的花生、芋頭、豬肉等餡料。
倒入壹勺綠豆,最後鋪壹層糯米(兩勺)在四角壓實。表面將被熨燙。不平的話會錯開或者棱角不清。
向四個方向對折,壓緊,脫模。
用席子綁好,上桌。
包好所有袋子後,放入大鐵鍋內,用明火煮約12小時。
烹飪技巧
1,挑當年的新鮮綠豆,不是不夠香的新鮮。
2.將洗好的綠豆洗至水清不渾濁。水不夠清,煮好的粽子就不放了。如果洗好的綠豆夠幹凈,粽子放壹個月都是問題!
菜肴百科全書
肇慶的粽子不叫粽子,我們叫蒸的,也叫蒸粽子!
據說蒸曾經是古代帝王的貢品。
蒸歷史悠久,南北朝時已成為壹種地域習俗。許多史書和古詩都有記載或描述。
《南史》曾經記載了壹個南北朝時期齊明帝吃饅頭的有趣故事:太公入禦食。有蒸的,皇帝橫著說:可以破,以後可以吃。這說明蒸在當時已經成為貢品和皇家食品,皇帝對它的喜愛和珍惜也說明蒸在當時已經相當值錢了。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十月壹日》詩說:冬歇不難;夜郎溪漸暖,白帝峽漸涼。裹蒸,似千寶,混之幸,南方重,舊俗相喜。學者推斷,秋後吃蒸食的民俗在雲貴高原由來已久。漢代的古端州和雲貴高原同屬蠻夷之地,風俗習慣有很多相似之處。後來少數民族和漢族在這裏和睦相處,肇慶吃包子的習俗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蒸餃有四個特別之處:
1,外形巨大,棱角明顯,金字塔形狀,重量至少壹公斤!
2.選擇冬葉,色澤翠綠,葉香,防腐,肇慶特有!普通粽子太小,包不住!
3.最好的去皮綠豆是壹種獨特的水果蒸配方。綠豆和糯米的比例是1: 1,即1: 2。
4.明火烹飪時間長,10個小時以上,12個小時左右,直到糯米、綠豆、豬肉完全融為壹體,味道香醇,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這裏端午節包粽子,過年包大粽子蒸,用肇慶產的冬葉蒸水果。這種葉子又大又香,和普通的粽子葉不壹樣!肇慶很多地方的農民會自己種餃子,就是為了等過年。(當然現在肇慶有很多專門做蒸餃的店,所以也需要愛心常年供應冬葉!)肇慶人過年送禮。壹般情況下會有蒸的,兩三個到十幾個都有!所以肇慶人過年都會包起來蒸!蒸餃的量大多和過年回家拜訪的親戚成正比。今年家裏包的不多,80包左右,普通三角餃50包左右,長餃30包左右。數量不算多,分量卻不少!所有過程加起來超過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