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頭會腫?

為什麽頭會腫?

很多情況下,頭痛是壹種常見的自覺癥狀,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

原因

頭部腫痛的原因很多,可以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與精神、情誌因素也有壹定的關系。

1.感受外邪。由於日常生活中的粗心大意,在四季感受到風、寒、濕、熱等外感邪氣,襲擊頭部,堵塞經絡,使頭部脹痛。

2.肝郁化火,因事不順或與人發生爭執,郁傷肝,肝失所及,化為火,為頭所痛。

3.因工作節奏快、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大或連續工作、用腦過度而緊張疲勞,頭部經絡被牽拉,氣血運行不正常或大腦失去支撐,導致頭部腫痛。

表示

頭痛除以腫脹為主要特征外,常表現為頭痛腫脹,或臉紅、口渴、頭暈、煩躁、失眠、身心緊張、頭暈、乏力。有時伴有跳痛,有時停止工作時更明顯。

中成藥

春天,風熱是風熱邪犯表的表證。主要癥狀為體熱明顯、汗出不暢、頭痛、咳嗽、痰黃、咽幹、咽痛、流涕、口渴等。應選用辛、涼、解表、清肺、清熱的中藥。

如雙黃連口服液、復方銀黃口服液、999感冒靈顆粒、復方花雙口服藥物、維C銀翹片等。咽痛明顯者可選擇金果含片、西瓜霜潤喉片。咳嗽咳痰明顯者,可選用鮮竹瀝、祛痰靈口服液或川貝枇杷露。

按摩

1.體位:患者坐位,施術者站在患者前方、後方或壹側。

2.推、揉、按、握、揉手法。

3.取穴:唐寅、神庭、太陽、頭尾、精明、風池、百會。

4.先用兩拇指交替推唐寅至神庭,再通過額頭推唐寅至太陽(又稱開天門),再用魚際部推額頭至頭兩側。摩擦以上部位和路線,多指摩擦頭部兩側的膽經路線,重點是太陽和頭部維度。按照上面的位置和路線,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頭的兩側,拇指和食指放在頭頂,以取太陽之風。手指並攏,摩擦兩邊的太陽穴。用雙手和手指抓住頭部。最後用拇指或手指將乳突壓至風池穴,點太陽,按頭部維度,持風池穴,按風府,最後雙手手指搓頸肩。

按摩中的註意事項

手法要輕柔、適度、整齊,手掌不要緊貼面部和眼睛,不要使用暴力用力和暴力,以免摩擦皮膚。高血壓或眩暈患者按摩時應采用仰臥位。

可以吃“止痛散”暫時止痛,效果明顯。

頭痛是指以頭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壹種疼痛。這是常見的臨床癥狀之壹。頭痛通常是由過度勞累、緊張、寒冷和睡眠不足引起的。經過休息和充足的睡眠,就會消失,不會引起人的註意。但有些疾病引起的頭痛是壹種信號,休息後無法恢復,要引起重視。頭痛的原因很復雜,有顱內的,也有顱外的;有局部和全身顱骨;還有許多原因不明的頭痛。

目前以頭痛為主要癥狀,多見於感染性發熱性疾病、高血壓、鼻炎、三叉神經痛、顱內疾病、神經官能癥、腦震蕩、偏頭痛等。究其原因,多是由於感受外邪,心神不和,久病飲食不當,影響了頭部或腦髓中的絡脈。

1)臨床診斷

頭痛的原因是什麽?只有分析頭痛的性質、發作時間和伴隨癥狀,並做詳細檢查,才能得出結論。下面分析幾種引起頭痛的常見疾病:

1.劇烈頭痛伴嘔吐說明顱內壓增高常見於腦出血、腦腫瘤、腦膜炎。

2.陣發性偏頭痛,每次持續數分鐘,面部有電擊樣疼痛,可由說話、進食或洗臉誘發,可見於三叉神經痛。

3.頭痛表現為枕後疼痛和跳躍感,多見於高血壓。當血壓正常時,頭痛就會消失。

4.劇烈頭痛,伴有眼眶疼痛、視力急劇下降和嘔吐,多為急性青光眼。

5.頭痛鼻塞流膿,上午輕,下午重,可能是鼻竇炎。

6.頭痛伴頭暈可能是頸椎病、小腦出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2)壹般治療

1.觀察和體會頭痛發作的性質、時間和伴隨癥狀,及時到醫院做進壹步檢查。

2.頭疼的時候,減少活動,安靜休息。必要時使用少量鎮靜安眠藥。

3.突發劇烈頭痛伴嘔吐、高血壓者,應根據腦出血等疾病盡早治療。

4.懷疑是急性青光眼引起的頭痛。不要盲目吃止痛藥止痛。要及時去眼科,挽救視力,否則很快就會致盲。

5.服用止疼藥,如止痛藥、解痛定、安痛定等,只能用於暫時止痛。吃太多止痛藥會掩蓋病情。此外,止痛藥引起的過敏性皮疹也很常見。

6.治療病因,比如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可以通過降低血壓使頭痛好轉。屈光不正引起的頭痛可以通過佩戴合適的眼鏡來消除。腦供血不足引起的腦血管痙攣引起的頭痛,可以通過擴張血管來緩解。

3)“它是壹種含有三種有毒成分的藥物”。以下是壹些成功治療各種“頭痛”的秘方:

1.取天麻25g,鴿子1。殺洗幹凈,加調料燉湯,兩天就可以吃了。壹般吃2只鴿子就能治好,嚴重者需要3只鴿子。避免酒精和海帶。天麻性味甘,能平風定驚。對孕婦風熱引起的頭風有壹定療效,對肥胖孕婦有減肥作用。

2.用適量生白蘿蔔汁。每天兩次,每個鼻孔滴2滴,持續4-5天,效果不錯。忌吃辣椒和胡椒。

3.取山豆根面條6克。用蜂蜜調勻,塗在患處。這個藥方適用於偏頭痛。

4.用馬蘭頭250g,綠殼鴨蛋10。壹起熬湯,雞蛋煮熟後剝去蛋殼,再放入湯中煮至青壹塊紫壹塊。可治療頭部腫脹、頭痛和鼻出血。

愛心提示:以上藥方請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根據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病理變化,辨證選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