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壹個“吃貨”國家,幾乎沒有物種能逃脫被端上餐桌的命運,尤其是家養的牲畜。
但仔細觀察後發現,我們經常吃豬肉、牛肉、羊肉、雞鴨肉,但基本上沒吃過馬肉;
而且市面上基本沒有馬肉。為什麽?馬肉不好嗎?馬肉沒有營養價值?
馬肉的蛋白質含量比牛肉高,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賴氨酸最為豐富,維生素A含量達到102mg/kg,還含有鐵、銅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馬肉和豬牛羊的區別在於胖瘦比例。馬肉基本都是瘦肉,所以脂肪含量很低,而且馬肉的脂肪和植物油差不多,所以膽固醇很低,大約1%的糖原是其他動物沒有的。
從這些方面來看,馬肉的營養價值其實並不低於豬牛羊,甚至更符合人類的消費。
關於馬肉,壹直有這樣壹種說法:肉粗,味木,有機酸高,氣味腥,難嚼難消化,就像貓肉是酸的——難吃。
而且,《本草綱目》中記載:
這種說法意味著馬肉,或者說馬的身體,含有有毒的部分或者成分。
但其實我們很少吃馬肉,不僅僅是因為馬肉酸,還有其他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中國是農業大國,養馬難。養牛不如種糧食。所以,以前馬的數量很少。
而且馬曾經也是壹種勞動力,甚至可以列為“軍事資源”。戰爭中,他們攜帶物資,未經允許禁止被屠殺。
家裏養馬的目的不是為了賣馬或者吃馬,而是為了讓馬成為“好幫手”,所以很多人不會殺馬。
從成本角度來看:
牛羊豬之所以能成為市場上的主流肉類,主要是因為它們能以較少的成本實現經濟價值的最大化,也就是吃得少,長得快,長得多。
但“馬無夜草不肥”,與豬牛不同。豬和牛可以期待在圈子裏很長壹段時間不活動,不吃飯,不睡覺。
但是馬喜歡少吃多吃,喜歡跑步和運動,也就是說要吃很多,這也是馬脂肪含量低,纖維含量高的原因。
所以養馬的成本可能高於它創造的經濟價值,很少有人養。
外觀方面:
人們在購買多肉食品時,不僅要看味道,還要看外觀。羊肉粉嫩,牛肉微紅。
馬肉和普通的豬、牛、羊等家禽的肉不壹樣。它看起來是壹種奇怪的猩紅色,看起來不太好,聞起來有點像洋蔥。乍壹看真的不會讓人有購買的沖動。
從烹飪的角度來看:
普通的豬肉牛肉經過簡單處理就可以吃,哪怕只是水煮或者油炸,也不需要太多時間。
但是,馬肉的纖維又粗又瘦。如果直接煮或者炒,會產生壹種泡沫,味道很不好,會很難吃。
所以處理馬肉需要復雜的步驟,人們不喜歡這樣的麻煩。
壹般來說,馬是北方遊牧民族飼養的。新疆和內蒙古的人會比其他地區的人吃更多的馬肉。畢竟人家地方寬敞,飼料天然,養殖成本不會像其他地方那麽高。
因為馬肉酸,而且肉瘦,易柴,難嚼,所以很多人會選擇熏馬肉,熏馬腸,紅燒馬肉。
用松枝和柴火熏制馬肉,這樣處理過的馬肉酸味會被掩蓋,不會是柴火,反而會有壹種別樣的風味。
其實西方人壹直有吃馬肉的習慣。在英國,甚至出現了“牛頭賣馬肉”的醜聞。其實超市貨架上的牛肉60%-80%都是馬肉。
馬對人的感情似乎不壹樣,價值遠超其他家禽。心理上和情感上,這也是人們很少吃馬肉的原因。
妳吃過馬肉嗎?妳覺得馬肉應該像豬牛羊壹樣,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嗎?歡迎留言和我們交流。
————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