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提高識字的興趣。
甲骨文具有象形、形象直觀、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授生詞時,教師應適當擴大學生的甲骨文知識,介紹甲骨文字形,讓學生腦海中出現有趣的形象,讓漢字活起來,甚至讓學生嘗試書寫,這樣可以增強識字的興趣,從而不僅學習新知識,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達到熟練掌握生詞的目的。
小學生在壹、二年級學了很多代表動物的新單詞,學生很容易混淆。老師可以結合小學生對圖形的敏感性,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教授這些單詞。首先展示動物的圖片,然後展示字的甲骨文形狀,最後帶領學生學習字的楷書。比如“馬”的甲骨文是■,可以看到馬眼、鬃毛、馬尾辮的形狀;“象”的甲骨文是■,長鼻子呈現出大象的顯著特征;甲骨文中的“鹿”是■,它的四條腿的形狀揭示了鹿的特征。雖然這些文字的斜體與甲骨文不同,但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旨在通過圖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註意力,讓學生通過圖片與字形的對比來學習識字,展示甲骨文字形讓學生感受字體演變的奇妙和趣味,提高識字效果。
第二,利用甲骨文分析漢字,提高學生的識記率。
“漢字是表意文字,其構形的最大特點是按照漢語中壹個對應字的意思來構形。因此,漢字的形式總是承載著有意義的信息以供分析。”然而,在小學生的識字學習中,往往因為分不清字體結構、字體特征或詞義而出現錯別字。讓學生初步了解甲骨文,或者教師適當介紹漢字知識,可以提高漢字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加強記憶。
如果學生經常混淆“子”和“幹”這兩個偏旁部首,那麽用甲骨文和漢字的知識來教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避免錯別字。“萬字”的甲骨文是■,像壹個跪著的人形,帶這個部首的字多與人的動作有關,如“敲、印、卸”。而“陸”又可分為左耳和右耳,右“陸”是“易”的變形,其甲骨文字為■,上半部為下蹲圖形,表示疆域,下半部為下跪圖形,表示人口和城市,所以右“陸”的字多與城市和國家有關。雖然左耳和右耳不容易混淆,但如果能把這兩個部首的意思說清楚,學生就能更好地記住這兩個部首的字體含義。左邊的“陸”是“福”的變形,其甲骨文為■,形似懸崖邊的石頭,用來表示地勢或海拔的意思。所以帶左“陸”的詞多與山、山、臺階有關,如“陵”本義指大土山,“臺階”本義指臺階。
第三,用甲骨文分析漢字,提升素養和知識。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視覺符號系統。除了記錄語言,它還有自己的特殊性。“幾乎每壹個漢字都可以繪制出壹幅中國的歷史文化地圖,或者演繹出壹個中國的歷史文化‘典故’,所以漢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文化信息的載體,是壹種充滿時代色彩、地域觀念和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號。”在教授新單詞時,教師向學生介紹該單詞的歷史背景,這增強了字體的故事性。壹方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壹方面使學生對該詞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理解,拓寬了知識面。
比如“男”甲骨文是■,“女”甲骨文是■,李孝鼎認為“丈夫和女人的區別很難用文字的形式來表達,所以認為男女工作的區別就是區別,女性形象是雙手塑造的,女工的工作多在室內。男用田懂,男耕女織,故造詞見義。”由此,我們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小農經濟文化。再如:“妻”的甲骨文是■,字形的左半部分看起來像壹個長發女子,右半部分是壹只手。整個字形表示壹個長發女子被壹只手俘虜,這是古代漢字中掠奪性婚姻留下的痕跡。因此,通過學習甲骨文的字形,學生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
在小學識字教學課程中,教師只有了解並迎合小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才能得心應手。結合甲骨文“以形賦意”的特點,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降低識字的難度。老師只有解釋了漢字的來源,才能讓漢字生動起來,漢字不僅會成為語言交流的“工具”,還會成為“人文”的符號。利用甲骨文的知識對漢字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解釋,更有利於學生的識字學習,掌握漢字的規律,傳承漢字文化。同時,將甲骨文知識適度引入語文教學課堂並靈活運用,將為教師傳授知識帶來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新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