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DT財經
我不知道在晚宴上吃什麽。結果通常是在粵菜和川菜之間二選壹,但結果通常以川菜的勝利告終。甚至可以說,不吃川菜已經成為壹種新型的社會絕癥。
說到這,妳還記得吃飯那天的微信群嗎——
“今天吃什麽”
“吃粵菜!就XX,好吃又實惠!”
“還有什麽?”
“樓下的川菜怎麽樣?”
“對,就是這樣。”
最後妳被同事無情的征服了。無奈,妳以為即使妳不是川渝人,妳也有川渝的靈魂。但當妳在飯桌上看到他們壹個個的時候,他們淚流滿面。妳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作為壹個口味研磨者,川菜的魔力真的比粵菜大那麽多嗎?
是
根據DT君從某飲食軟件獲得的全國餐廳數據,川菜館的數量是粵菜的兩倍多。
具體來看,從川菜和粵菜在各省的占比來看,粵菜僅在廣東和廣西兩省略有優勢,而川菜則收獲了其他所有地區。
粵菜如何在與川菜的對抗中徹底敗下陣來?而川菜是如何排名靠前,躋身全國最大菜系的?故事從清朝開始...
1
粵菜風光往事
宴會首選食物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不同地區基於不同的氣候和物產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風格。
到了清代,在近代工商業發展的前提下,相對成熟的菜系借助商人的活動開始了第壹次傳播,粵菜也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並成為佼佼者。
以海上貿易起家的廣東商幫,足跡遍布全國。清代廣東會館的地域分布相當廣泛:北至東北,南至臺灣省,西至甘肅,東至江浙滬,廣東會館將嶺南風味帶到各地,廣東梆子(註:梆子是菜系的舊稱)在民國初年迎來鼎盛時期。
以上海大碼頭為例。晚清到民國時期,粵菜是中國最漂亮的菜系。
1936發布的美食大觀,其中有壹章“吃在上海”專門介紹了上海餐廳各個幫派的美食。說到粵菜,是這樣描述的:“廣東菜館的優點是風味濃郁,花式新穎,風格瑰麗,設備典雅華麗。”
(老上海新雅粵菜館內景)
當時南京路上的新都、新雅粵菜館,壹度是上海中餐廳的第壹品牌。杜為兒子舉辦的婚宴在新都粵菜酒樓舉行。王恒對宇的新雅粵菜館不失氣勢,其房間隔離裝置可以隨時拆除合並,成為壹個“大廳”和壹個“禮堂”,壹次可以坐幾十桌。
以改革開放為時間節點,港商投資內地,在東南沿海開設了大量的酒樓、酒店,奠定了現代粵菜“商務宴請首選”的地位。粵菜的餐廳業態走高檔路線,采取品牌連鎖經營,從用料上采購世界各地最高檔的產品,如產於珊瑚礁上的生鼠斑、日本網紋鮑魚和獼猴桃鮑魚、澳大利亞象鼻蟲和龍蝦...
高級粵菜的風潮吹遍東南沿海。
與此同時,在距離廣東1200公裏的四川盆地,火熱的川菜正在不斷攻城掠地。
2
川菜進入市場
人口輸出帶來的勝利
相對於風景優美的粵菜,川菜的起點並不高。
1891重慶正式開通後,長江上出現了很多商販和追蹤者。與商人不同,生活在長江沿岸的跟蹤者需要大量的蛋白質來脫貧。這些吃不起精肉的追蹤者只能吃壹些內臟,少吃鮮肉來補充需求。為了掩蓋不新鮮食材的惡臭,追蹤者會大量使用辣椒等香料。於是,“麻辣燙”、“毛血旺”、“紅油火鍋”等菜品應運而生。
最終,這些接地氣的菜被路過重慶的商販帶到了各地。
到了近代,城市化拉開序幕,人口開始大規模流動,美食影響力擴大,這是所有移民的集體功勞。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四川向全國各地輸出人口近900萬,將川渝美食帶到各個城市。
在川菜繼續傳播的同時,曾經的老大粵菜也放慢了“傳道”的步伐。與人口流出大省四川相反,富裕的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人口流入大省。而四川輸出900萬人,只有不到654.38+0萬廣東人離開家鄉。於是,在川菜湧向全國的時候,純正的粵菜相對集中在大本營廣東。
具體來看,廣東(7.19%)、海南(2.51%)、上海(1.83%)、廣西(1.82%)、福建(1.40%)的粵菜餐廳占比相對較高。這與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廣東人口主要流出省份壹致。
川菜則以川渝為根基,廣泛滲透到西北地區。川菜占比較高的有重慶(12.15%)、四川(10.27%)、新疆(7.58%)、青海(5.46%)、西藏(5.00%)、陜西(4.93%)。
人口流動的軌跡壹般決定了菜系的影響格局,川菜憑借人口流動的優勢已經邁出了占領全國的第壹步。
但在飲食文化高度豐富的今天,川菜能在眾多菜系中脫穎而出,完成最後壹公裏的拓展,真正成為“街霸”。這取決於什麽?
三
烹飪產業化
川菜天生就有街頭霸王基因。
從城市內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川菜和粵菜的權力格局和擴張邏輯。
對比2008年和2018年上海的餐飲景觀可以發現,粵菜壹直占據著市中心,壹直是高端代表。川菜正在從城市的外圍逐漸滲透,也就是說它確實是從勞動人民的喜愛開始的,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在各個消費層面占據了很多。
幫助川菜做大的關鍵在於菜系的產業化和產業化。
進入21世紀後,我們迎來了十幾年的餐飲行業的產業化和規範化。如何適應“快、簡、準”的現代經營理念,是所有中國菜系面臨的挑戰。
這恰恰與粵菜的基因相悖。因為傳統意義上的粵菜講究食材的新鮮和高超的烹飪技藝,講究慢工出細活。
川菜如魚得水。調味重的川菜降低了對食材和烹飪技巧的要求,其食材更容易工業化和運輸。雖然正宗的川菜也需要精細的烹飪技藝,但目前火鍋底料和豆瓣醬已經能夠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即使妳不會做菜,只要用對了調料,妳也可以做出外國人印象深刻的川菜。
從川菜館名字的字雲來看,川菜確實符合標準化的特點。其中,調料的“辣”最為顯眼,店名中還出現了“烤魚”、“香鍋”、“酸菜魚”等許多易於標準化生產的特色菜。
在這種簡化的浪潮中,粵菜的內部也發生了變化。
餐廳的沒落和廣式快餐的崛起是目前的發展趨勢。對粵菜館名稱進行分詞,顯示以茶餐廳、燒臘、燒鵝為主的粵式快餐、輕正餐成為主流,而代表高端餐飲的酒樓、餐廳、酒店相對減少。
這壹切也符合現狀。粵菜老字號雲翔酒家、大同酒家雙雙退出市場。潮汕牛肉火鍋、砂鍋粥等廣式快餐不斷擴張——只是,失去了傳統餐廳優勢輕裝上陣的粵菜,已經失去了與川菜競爭的機會。
川菜爭霸給我們帶來了壹些啟示。
壹個菜系從誕生、發展到壯大,必須在不同的時期抓住不同的機遇,通過不同的關卡,才能完成“國菜”的加冕。
首先是天賦異稟(該地區物產豐富,食材美味);然後我們要利用城市化和人口流動的大潮(流動人口多),最後我們要自己努力實現食品制造的流程化和標準化,或者衍生出爆款菜肴和小吃;最終占領大街小巷。
此外,不要忘記政策的力量。2018年,四川省政府正式發布《四川省推進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把川菜產業做大、川菜企業做優、川菜品牌做優”。
如果把川菜的流行僅僅歸結於便宜的麻辣口味,會削弱菜系為自己奮鬥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