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其實厚底鞋最早出現是為了方便人們騎行時用腳扣緊馬蹬。直到16年底,厚底鞋才成為貴族們的時髦玩意。據說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為了讓自己的鞋子看起來更高、更有力、更自信、更權威,於是請鞋匠為自己的鞋子安裝了壹個4英寸的鞋跟,並將鞋跟塗成紅色,以顯示自己的尊貴地位。17世紀:厚底鞋開始成為男女時尚的重要元素。此時的厚底鞋有3寸高,鞋子相當細長,鞋跟和鞋底連為壹體。如果妳有機會走進17世紀的大街上,妳會發現街上的行人都穿著同樣款式的鞋子,因為當時的制鞋技術只能創造出厚底鞋的款式。
18世紀:從17世紀末開始,人們開始嘗試制作細高跟鞋,可惜支撐力不足。只有加寬鞋跟頂部來連接鞋底,厚底鞋的高度在18世紀後期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有絲帶和蝴蝶結的鞋子。
19世紀:可愛的MaryJane鞋首次推出。這種風格在19世紀流行了50年。當時的制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流行用綢緞、絲綢、皮革等不同材料制作鞋子,款式也更加多樣化。20世紀30年代,厚底鞋在消失了200多年後又復活了。脫胎換骨的厚底鞋經過改良,結構更加合理。最受女性歡迎的厚底鞋是將經典高跟鞋的鞋跟與厚底鞋的鞋底結合在壹起的款式。壹些著名的鞋履大師,如薩瓦托·菲拉格慕、安德烈·佩魯賈、大衛·艾文斯等,他們制作了大量設計獨特的厚底鞋,為後世的設計開拓了廣闊的天地。
70年代,厚底鞋幾乎成了整個時代的標誌。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平民還是明星,工作還是娛樂,所有人總是穿厚底鞋。倫敦時裝店Biba幾個月就賣出了75000雙,可想而知當時厚底鞋的受歡迎程度。在設計方面,70年代也是最富想象力的時期。松糕鞋的設計中運用了很多可愛的元素,比如花、冰淇淋、彩虹、星星和月亮,都成為了主角。那時厚底鞋的高度只有兩英寸。
90年代,隨著潮流空間的擴大和天馬行空的概念,厚底鞋產生了不同的外觀——各式各樣的厚底鞋。這些新設計和之前的各種厚底鞋壹起出現,體現了90年代多元的個性。壹些大的設計品牌,如讓·保羅·高提耶、普拉達、聖羅蘭、薇薇恩·韋斯特伍德等等。其中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厚底鞋曾在1993年演出時被著名的黑珍珠娜奧米·坎貝爾(naomi campbell)扔出,於是這雙高八英寸的鞋子壹下子出名了,被收藏在倫敦&維多利亞;艾伯特博物館是給人看的。
回顧20世紀厚底鞋的復興,我們可以看到它與當時流行的時尚有著密切的關系。
1920年代——涼鞋和高跟鞋的結合:那時候女性對服裝的態度更新更開放,道德標準也有點寬松。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裸”涼鞋與厚底鞋相結合,成為優雅的晚宴高跟涼鞋。
30 ~ 40年代——露趾鞋被認為是不雅的:隨著露趾厚底鞋的成功,露趾鞋開始流行。這期間,潮流雜誌壹度對這種全新的鞋模嗤之以鼻,認為在公共場合露腳趾是缺乏修養的表現。當然,在女性的解放欲望面前,這種說法很快就站不住腳了。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厚底鞋的演變:厚底鞋歷史上最重要的時代。由於制鞋工藝和材料的限制,早期厚底鞋的鞋跟只能是漏鬥形,即鞋跟從鞋底開始變窄,然後向底部擴張。鞋跟雖然後期可以發展成直的形狀,但還是缺少線條之美。直到20世紀50年代,鋼釘技術改造了厚底鞋,設計師才得以設計出現在女性又愛又恨的錐形高跟鞋。瑪麗蓮·夢露因穿著SalvatoreFerragamo設計的金屬厚底鞋而成名。難怪她曾說:“雖然我不知道是誰首先創造了高跟鞋,但所有女人都應該感激他。厚底鞋對我的事業有很大的贊助。”
厚底鞋對於女性的主要重要性在於,壹個不整潔的女人可能會穿運動鞋和拖鞋,但是壹個穿厚底鞋的女人絕對是精力充沛的。松糕鞋和絲襪讓漂亮女孩經歷了實質性的轉變。穿厚底鞋對女性的重要性不亞於在臉上撲粉。從零開始從腳開始,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