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壹種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植物的葉片,通過風、氣流、雨等方式傳播。
1.1致病條件
可導致該病大面積爆發的條件有土壤重、地勢低、排水不暢、天氣和人為造成的空氣和土壤濕度大,或株距小、通風透氣差、光照不足、中耕除草不及時、氮肥過量等。在16~20℃的環境中最容易生病。
1.2發病癥狀
苗期生病,後果是幼苗的綠色褪色變黃,更有甚者會枯萎死亡;成蟲侵染初期,葉片上出現近圓形或多邊形的病斑,呈淡黃色,從下部葉片開始發展。濕度大時,葉背病斑上有白色黴菌層,會進壹步發展使病斑連片,呈黃褐色。如果防治不及時,病菌會侵染莖稈,出現黑莖,後期莖稈會死亡。
1.3控制方法
霜黴病的防治應當遵循農業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的原則。農業防治應主要提高田間排灌能力,選擇抗病種子,控制栽培密度,生育中期及時中耕除草,提高株間通透性,利於植物采光通風。雨水多的時候要及時排水,保證適宜的田間密度。
這是壹種真菌疾病,通過氣流和雨水傳播。主要危害葉片,病菌可在病株內越冬,直至次年環境適合首次侵染。
2.1致病條件
主要發病條件為春夏溫暖濕潤,秋季多霧、多雨、多露水;夏季氣溫高,空氣濕度大,夜間溫度高於20℃時,容易引發疾病。同時,養分不足,植物生長弱,或者氮肥過量,施肥過多,也會導致發病率高。
2.2發病癥狀
發病初期,葉片表面只會出現不規則的水漬狀病斑,直徑2~10mm,顏色為淺褐色,中心灰白色,邊緣黃褐色至黑褐色。後期,病斑逐漸擴展成片狀。如果菜地濕度大,病斑上會長灰黴病,直至葉子枯萎、幹燥、死亡。
2.3預防和控制方法
首先在種子上選擇抗病品種,然後加強田間管理,壹定要及時拔除病害,帶出田間集中無害化處理。我們不能把病人留在野外。科學澆水施肥,澆水要在早晨或早晨進行,避免淹水。在濕熱天氣,要少施或不施氮肥,適量施磷鉀肥,促進植物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
毒品控制。發病後噴施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倍液。阿米西可以用來灌溉病重地塊的根部,可以有效控制病害。
3.1,發病條件
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地勢低,壹塊田連作,田裏植物太密,株間距太小,通風采光差,排灌能力差,相對濕度大,氮肥偏施。當相對濕度高於85%,溫度為15~20℃時,有利於菌核萌發、菌絲生長和子囊產生。當田間相對濕度低於70%時,發病率和癥狀明顯降低。
3.2、癥狀
發病初期植株莖基部出現漬水病斑,發病後期病斑擴大呈褐色,莖基部軟腐或縱裂。濕度過高時,病斑表面會長出密集的棉絮狀白色菌絲,進而形成白色菌核。進壹步發育,變成黑鼠糞形狀的黑色顆粒狀菌核。最終會導致病株葉片枯萎,直至整株死亡。
3.3、預防和控制方法
抗病品種優先。播種前可用種衣劑處理種子或用10%鹽水漂白2~3次,可有效降低種子的帶菌率。科學輪作,精心徹底整地,集中處理田外作物殘茬。合理控制田間密度,改善株間通風、透氣、采光,雨季及時清溝防澇,提高排水和排水能力,有利於降低田間濕度。平衡施肥,保持養分適中,保證植株健壯。
發病後可噴灑50%甲基硫菌靈500倍液、90%多菌靈800倍液+750倍液、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周1次,共2~3次。嚴重的時候可以3 ~ 5天噴壹次。
4.1,害蟲特征
成蟲和若蟲群居在葉背、花梗或嫩莖上,以吸汁為生,分泌蜜露遍布葉片,影響光合作用。蟲害發生後,幼葉會變形向下卷曲,直徑和花梗也會彎曲。此時,患病植株會變矮變弱,影響好植株的生長,嚴重時植株會枯萎死亡,影響產量,蚜蟲還會傳播病毒病。
4.2、預防和控制方法
及時清除田間及周圍的雜草,保護好蚜蟲的天敵,如瓢蟲、食蚜蠅、蜘蛛、草蛉等。由於蚜蟲的趨光性,它也可以用來誘捕和殺死蚜蟲。利用天敵和趨光性誘殺,既有效又環保,符合綠色農業的發展理念。害蟲發生初期,可采用1000倍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10%滅蟻靈或10%多樂保乳劑進行防治,每7-8天壹次,連續2-3次。必須保證農藥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