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熟悉的西方散文大師中,要想找出心目中公認的人物,蒙田、帕斯卡爾、培根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我認為培根的思想最為嚴謹和深刻。少年時去牛津大學讀書,官職是掌璽大臣。他的人生經歷是不平凡的,有很多挫折和坎坷。雖然人品有瑕疵,但閱歷不淺,書多,思考深入骨髓。其余的就不說了,只看他的隨筆《論讀書》就能壹窺端倪。那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壹個思想家的智慧,他的思路非常清晰深刻,反復咀嚼後我學到了很多。
“讀書可以給人樂趣,給人優雅,給人能力。”培根的不凡出手,開門見山,開門見山,高度概括,揭示了讀書的內涵。仔細看世界,為了打發多余的時間,填補心靈的空虛,紅塵中可以娛樂的東西真的太多了:麻將、電視、逛街、聽書、看碟、欣賞音樂等等。,這些都可以,但不壹定長久。除了不良愛好,還有攜帶不便和各種條件的限制,包括競爭的壓力和心情的影響所以,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東西會有持久的效果,只有讀書可以。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是圖集裏的知識,但曾國藩說讀書可以改造人的性格。盡管壹個人的個性是可以改變的,但讀書取樂是很自然的。這有多有趣?魯迅先生曾經用了壹個很通俗的比喻說,就像壹個賭徒不斷地摸牌,壹直這樣下去,樂趣就在於那摸牌。
很明顯,告訴我們讀書的樂趣就是放棄其他壹切,專註於讀書本身。有了相當的量,才會有果實掛在青枝綠葉之間。優雅來自於書籍的熏陶,比如蘇軾說“腹有詩書,自以為是”。在這樣的“詩書”影響下,氣質不俗,言行不壹。長期的內在熏陶,自然讓人談吐不凡。壹個以修行著稱的民族,可以積累很多經驗,也可以把這些經驗融入自己的血液中,但只有這樣,才能說它活在表面,或者說它只知道波濤洶湧的大海,卻仍然不知道海底的另壹個世界,那是寧靜、深邃、黑暗的世界。
在梁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在實戰中運用他們的智慧,可以打敗看得見的強大對手,但在現代戰爭中,或者在看不見對手的戰場上,他們不壹定能贏。因為他們知識結構差,所以有必要給這些戰功卓著的將領補上壹堂現代戰爭的課。這是為什麽呢?
第二部分:對培根雜文的反思。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散文家和哲學家,他的代表作《培根論文集》也散發著智慧、理性和藝術的光輝。讀他的文字,猶如與壹位穿越時空的睿智老人促膝談心,所有優美華麗的文筆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
雖然是隨筆,但書中每壹部作品都有禁止的邏輯。針對現狀,提出了自己對德性、哲學、政治、宗教、人情的看法。他崇尚理性,但並不否定壹切。他認同宗教,但不盲目迷信。他以虔誠的態度和全面的眼光評論過去和現在。他的每壹篇小文章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在談論真理時,他鄙視謊言和虛偽,稱之為“召喚上帝審判人類的最後壹聲鐘聲”。但是,壹味地追求真理,就是把自己捆住,是對真理的褻瀆。真理不是絕對的,有些人甚至用“真理”來迫害別人,因為它可以掩蓋自己過去的無知,贏得虛假的喜悅。真理只是人的認知與道德的壹致,只是壹種精神支撐。
“運氣的好處是可取的,運氣不好的好處是驚人的。”在《論厄運》中,培根和歷代哲學家壹樣,給了“厄運”光明。他認為厄運孕育奇跡,厄運造就毅力,厄運是壹代偉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厄運中的安慰和希望,就像深色底子上繡出的明快圖案,更生動,更刺目,更吸引人。“美德就像壹種珍貴的香料,燃燒和碾碎後最香:因為運氣最能揭示惡意,而壞運氣最能發現美德。”正是因為厄運的存在,人的意識才能被激發,才能在逆境中堅持信念。不管時代怎麽變,人類總是在進步,其中有壹部分得益於運氣不好。
不僅是哲學,培根也學過藝術,對創造之美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作為設計師的才華,在《談園林》、《談蓋房子》中可見壹斑。只是他的話是寫給王公貴族的,文中的設計方案也是相當費力的。培根也屬於新貴族,熱愛園林作為放松的場所,但他並不提倡過去的觀點。園林是上帝賦予人類的藝術,而不是顯示身份的標誌。那個時代已經被名利汙染了,很多貴族依然終日郁郁寡歡或者費盡心機,盡管他們擁有豐厚的財產。園林,豪宅,所有的壹切,有多少是用最樸素的初衷建造的,又有多少人能體會到它們真正的樂趣?正因為如此,它被稱為“藝術”,也是藝術家註定孤獨的原因之壹。
雖然跨越世紀,卻字字警示著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