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虛上焦的癥狀是什麽?謝謝妳。
我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壹些治療脾胃病的經驗,現將我對脾胃病的認識和治療經驗總結如下:1。脾胃的生理特點是:脾胃升降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點主要集中在升和降。脾主運化,分布微妙清晰;胃主受納,衰水谷,主濁。脾升則健,胃降則和。脾不健,氣不升;胃不和,濁氣不降,反升。脾為陰,胃為陽,腑為腑,表裏相生,升降相系。它不僅主持著水谷的分解和細微分布,而且關系到整個人體的陰陽、氣血、水火的盛衰,所以它是人體盛衰的樞紐。脾胃的盛衰互為因果。胃失和而降,脾氣不升。脾升異常,胃不降,正如余所言:“中脘之氣盛,水谷之清氣升而灌百脈,之濁氣泄至大腸,便消矣。”脾清陽升,胃濁陰降,氣血就會生化活躍,出入有序。不運的話,平白就生化了。不掉,就會轉化成病。2.脾胃病的特點是脾胃病濕滯。證候雖多,但濕和氣郁在病機上是相通的。脾胃為糧倉之官,水谷之海,萬物自在,邪氣易襲而居之。正因為如此,脾胃升降失常,所以水轉濕,谷轉滯,導致濕、食、痰、氣、血、火郁結。邪氣混雜,氣道不通,郁於中焦,才是真正的郁。如果脾胃虛寒,運化失調,升降失調,濁濁相貫,濕郁也可由此而起。所謂虛則盛,虛則滯。正如蘇文條經綸所說,“有疲勞,少體氣衰,谷氣不足,上焦無力,下焦難……”因為濕、郁是主要病機,所以在治療脾胃病時,總的目的是溫、清、補,或瀉,以利郁、利濕、復升。三、脾胃病重在調理,脾胃病濕滯,其中脾病濕,易為濕所困;熱盛的胃病,往往是氣機升降不當所致。所以脾胃病不要大補大泄,關鍵是要調理,探其源,明確氣機失調的原因,對癥治療,恢復脾胃的正常升降,消除濕滯,升降。調理脾胃時,還應與宣肺氣相結合。因為脾主水谷的運化,谷融如漚,肺主精微物質的分布,如霧,脾需要肺的協助來完成水谷精微物質的分布,正如蘇文的經絡辨證學說所說:“脾主精微物質的分散,上至肺,下至膀胱經。”肺主宣降,脾胃主升,清降濁,氣機升降共進。所以,治脾不可忘調肺,治肺必究脾。臨床用藥應加入健脾和胃的藥物,如杏仁、瓜蔞、麻黃等。葉在《醫案臨床指南》中,用杏仁宣肺解郁,使濕受阻,首次宣肺利濕健脾。四、治療經驗1。脾濕外感:風為百病之長,常攜萬惡襲人。外感濕邪,表現為發熱、惡寒、腹脹、惡心嘔吐、頭暈、頭脹、頭重、頸後急性不適。魏萍粉可加入杏仁、葛根、藿香、桂枝、羌活、防風等祛風和胃之品,既能祛風和胃濕,又適用於胃腸感冒。2.寒濕困脾:寒濕皆屬陰邪,易阻脾陽,不利行氣。癥狀有背寒、畏寒、腹脹、便溏厭食、惡心嘔吐等。可以用五苓散和魏萍散、杏仁、麻黃、藿香、草果、生姜,既能增強除濕的力量,又有助於健脾。寒重於濕者,將砂仁改為砂仁,加桂枝、高良姜暖胃散寒。濕重於寒者加蒼術。3.脾胃濕熱:脾胃濕熱癥狀較多,胃脘痛、灼痛嘈雜、口幹無飲欲、饑無食欲、小便黃赤、大便不暢是脾胃濕熱的辨證要點。本病的治療應以清熱不妨礙利尿,利尿不助熱為原則。要用三仁湯加減,常加冬瓜皮、茵陳,使濕清,脾胃平和。濕熱泄瀉常用葛根芩連湯治療。如果出現黃疸,可以加減陳印五苓散。4.肝郁脾虛:脾胃的盛衰與肝氣的釋放密切相關。如果情緒抑郁,肝氣郁結,不可疏泄,就會越過脾胃,導致脾胃運動失常,濕邪內生,阻滯中焦,出現腹脹、腹脹兩側疼痛、胸悶噯氣、長籲短嘆、便溏、食欲不振、四肢沈重等癥狀,每次情緒不佳時都會加重。治療要疏肝解郁,健脾燥濕。對胃氣偏盛者,可加減柴胡疏肝散;偏愛脾虛者,常用逍遙散、魏萍散;肝脾失調引起的腹痛腹瀉患者,以痛瀉要方為主,可酌情加入茵陳、香附、青皮、藿香、白豆蔻等藥物,疏肝、運脾、祛濕化濁。5.脾胃虛弱:素食體虛,加上飲食不當,脾胃受損,運化不暢,氣短,面色蒼白,食欲不振等氣虛癥狀;如果伴有陽虛,可出現上腹部疼痛,像溫壓、四肢發冷、四肢困倦、神疲乏力、寒性加重、熱度降低、清谷等;脾氣長期不足會導致氣滯,出院後腹瀉時間延長,脫肛,崩漏等。氣虛者,可用六君子湯健脾益氣,方中陳皮、半夏可使其補而不停;若偏脾胃虛寒,則溫中散寒。請使用傅亮丸,並感謝您仔細閱讀我的答案。如果我的回答對妳有幫助,請采納並評價原創性和可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