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北京的民俗來歷有哪些?

北京的民俗來歷有哪些?

北京的金糕的由來

1.提起金糕,許多人都很熟悉,無論大人孩子也都很喜歡。字似乎無緣,那它為什麽叫“金糕”呢?

百多年以前,在北京有兩家最出名的金糕店,壹家是泰興號,另壹家是富川齋。這兩家金糕店做的金糕都很好吃。店主人又都姓張,所以人們便叫他們的店為“金糕張”。兩家雖然齊名,但做出的金糕卻大不相同,各有各的特色。泰興號金糕張做金糕時需加白礬,做出的金糕色如胭脂,光澤可愛,十分好吃,但不能貯存過夏。富川齋在大興縣的采育,他家的金糕是用祖傳秘方做成的,制作時不加白礬,做出的金糕與眾不同,壹般的金糕是胭紅色,唯獨他家制做的金糕色澤金黃,不但味道比泰興號的好,而且還能長期貯存,就是在三伏天也能吃到他家秋天制作的金糕。

壹年夏天,慈禧想吃金糕,偏偏宮裏宮外都弄不到。正在市上少見的時候,富川齋的金糕上市了。宮人如獲至寶,立刻買了壹大塊。只是這種糕的顏色不如泰興號的好看,不知能否討得慈禧的歡心。不料,慈禧吃後大為贊賞。她不但喜歡這種山楂糕的味道,更喜歡這種為皇家所專用的金黃顏色。於是就專門讓富川齋不斷為她送貨。自此以後,這家金糕店就經常派人擡著皇宮特制的精美食盒為慈禧送金糕。那時,人們管金糕叫“山楂糕”。

壹天,富川齋的店主又帶著擡食盒的夥計來皇宮送貨。壹個經常管接貨的太監頭目壹見,使大聲吃喝:“金糕來了!”沒想到他隨口叫出的“金糕”之名傳到慈禧耳中之後,竟得到她的欣賞。自此以後,宮裏人便叫這種山楂糕為“金糕”了。

山楂糕幾進宮門之後,不但地位高了,而且還得了個高雅的名字———金糕。後來,人們便將所有的不論什麽顏色的山楂糕都叫做金糕,並且壹直叫到今天。

2.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在中國,它是整個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主要習俗有兩個:掃年和祭竈。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壹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幹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小年的前幾天,家家打掃房屋,意為不讓竈王爺把土帶走。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壹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祭竈,即祭送竈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竈節。據民間傳說,竈王爺本是天上的壹顆星宿,因為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當上了“東廚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記錄人們怎樣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都要祭竈,竈君神像,貼在鍋竈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橫批是“壹家之主”。中間是竈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竈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粘住竈王爺的嘴,讓它不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也有意為讓竈王的嘴甜,光說好話。然後將竈王爺像焚燒,謂之“升天”,邊燒邊磕頭禱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燒假馬、放鞭炮送竈王爺騎馬上天。上世紀50-60年代,祭竈王爺的習俗逐漸消失,但吃竈糖(壹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和打掃房屋的習俗仍流傳至今。

祭竈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竈時,祭竈人跪在竈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竈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裏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竈人高喊壹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竈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飲食:祭竈這天除吃竈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竈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條。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的習俗,因此祭竈王爺,只限於男子。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竈的角色。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竈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竈”、“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竈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