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還有另壹個名字“150”,這是因為寒食節是在冬季至日後105天。宋代蘇轍的壹首詩《新火》:“昨日壹百五十,眾老人吃寒食。”宋代梅姚晨寫《易雲寒食感與李舍人之旅》:“風雨壹百五十日,春郊衣濕。”【5】寒食節最多壹個月不能動竈火,皇室派專人監督。寒食期間,只能吃“寒器皿”,即痱子、圈餅(接近inby)、餅(接近糖耳)。冷食對身體傷害太大,然後壓縮成1天到3天。
冷食禁火,撲滅了冬天保存的火。到了清明,又要鉆木取火了。唐代詩人韋莊寫道:“寒食花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卷煙。”
寒食的起源是沿襲了古代的改火舊習,即李周所謂的“中學禁止用木鐸在春季中期補火”。到了唐朝的時候,已經形成了國家法定節日,然後和中國最早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合並。寒食節是2640年前。這期間有五天,壹百零五天,壹月,三天二,五天七天,最後變成了壹天。從介休、泰源縣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比如高昌國從唐代開始就把3月9日定為寒食節)。
從尊介子到弘揚忠君愛國、功成身退、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不違親人的孝道,發展成為凝聚人心、凝聚華魂、反映中華民族祖先文化的重要節日。並形成糯米、青米等系列寒食。
寒食節期間有參觀掃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郊遊、蹴鞠、植樹、蕩秋千、賞花、鬥雞、宴飼、吟詩。許多活動,如設宴、賞花、鬥雞、雕雞、拉鉤(拔河)、鉆木取火、放風箏、打百草、扔陶器玩具等。,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古代的社會生活。
節日習俗
禁止烹飪(在某些日子)
寒食節在古代也被稱為“禁煙節”。每個人都被禁止生火和吃冷食。但由於國人對聖賢的執著追求,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不止,到了唐代才得到皇室的認可和參與。蘇軾《望江南超然臺工》中的“試新火新茶”,講的是詩人寒食後烹茶的行為。山西禁火寒食的民俗大多是壹天,只有少數地方還習慣禁火三天。
崇拜祖先
寒食節從南北朝到唐代被視為“野祭”。到了唐代,它被收入《開李源》卷八十七,王公以下拜(寒食拜),成為官方認可和提倡的吉祥禮品之壹。後來演變成皇家陵墓;官方祭祀孔廟和聖賢;人們去掃墓等等。當時是壹家人或壹個宗族壹起到祖墳前祭祀,加土,掛紙錢,然後在墳頂撒上燕子和蛇兔,滾下來,用柳枝或針穿上,放在房間高處,以示祖德。
規定飲食
冷食包括冷粥、冷面、冷漿、青米、粥。寒食祭品有面燕、蛇兔、棗糕、精黑麥、神仙等;有幾十種飲料,如春酒、新茶、清泉和甜水。大多寓意深刻,如祭祀蛇兔,有“蛇兔必富”之說,意為希望人民富裕,國家強盛;子推言,取介休方言中的“年”字,不忘介紹和宣揚誠信。
山西南部人習慣吃涼粉、涼面、涼糕等。在山西北部,人們習慣用炒菜(即蒸糕面或白面切成骰子大小的方塊,然後曬幹,用土炒)作為寒食節的食物。在壹些山區,全家人在這壹天吃炒面(即把五谷雜糧炒熟,混合各種幹果,磨成面)。
寒食節是靠蒸冷燕子來慶祝的。面粉揉成飛燕、鳴禽、動物、瓜果、花卉等。蒸好的燕子被上色,插在棗樹的針葉上,裝飾在室內,作為禮物贈送。
穿柳枝
維生素寒食節的標誌,原本是為了懷念解直推對政治清明的追求。早在南北朝時期,《荊楚年譜》中就有“江淮與蘇州之間寒食日家家斷柳”的記載,安徽、蘇州等地至今仍流行佩戴芥花花、佩戴麥葉代替柳枝。據各地史書記載,有“柳枝插墳”、“柳枝折標到戶”、“柳枝插眠竈檐”、“戴頭或系帶”、“瓶儲獻佛神”、“柳枝插門”之說,民間因此有“清明(寒食)不穿柳,美人化白頭”之說。
春遊
又名春遊,盛興生於唐宋。宋麗之言《東谷所見》雲:“我掃了東西,然後帶著兄弟、妻子、親戚、事跡,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明代《歷代帝王風光簡介》記載了在北京行走的情景:“清明時節,人在行走,遊人、乘車者、行人成千上萬。”可以說是極為繁榮。
搖擺
秋千最初是古代寒食節中的女性遊樂項目。五代王人禹《開元天寶遺》記載“天寶宮中至日寒食節,竟豎起秋千,令宮中妻妾大笑,以為是盛宴。皇帝稱之為半仙戲,故京師士人稱之。”宋代宰相文彥博的《寒食日過龍門》詩,形容為“橋上楊柳懸壹線,多蕩掛彩繩。”
粗球
流行於唐代,宋代《文學通考》載:“蹴鞠,蓋始於唐代。種兩根竹子,高幾尺,網上纏網,為門量球。球分友友,局分角贏。”歷史記載:唐德宗、憲宗、穆宗、景宗都喜歡打蹴鞠。州府元貴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節,內廷東閣,觀武大臣與勛戚兒女會球,設宴待宰大臣。”宋代還有《太祖蹴鞠圖》。
吟詩
寒食節期間,文人或思鄉親人,或借景有情,多有感慨,多有靈感,多有詩詞,多有吟詠者。據調查,僅《全唐詩》就收錄了唐玄宗、張碩、杜甫、韓愈、柳宗元等名人的詩歌300多首,以及宋金元時期的詩歌100多首,成為我國詩歌藝術中的壹朵奇葩
清潔腸道
寒食節采野菜,既鍛煉身體,又符合人體需要,壹舉兩得。最後,我想說壹下春季養生中的心理調節。女人傷春,寒食節出來散散心,享受春遊,可以預防心理疾病。男性雖不傷春,但在春季肝氣過盛,容易精神失常時,緬懷先人,寄托哀思,起到了克制憤怒的作用。調理肝臟是相當有益的。經過五千年的文化滋養,寒食和清明融為壹體,成為緬懷故人、激勵陌生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