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魚》原來的魚,我要;熊掌才是我想要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也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要的。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生活是我想要的,我比活著的人更想要,所以我不想得到;如果厭惡中沒有比死亡更多的東西,那麽怎樣做才能避免可以用來逃避惡的惡呢?人要的無非是命,為什麽不用能活的人呢?是什麽讓人比死人還慘,那為什麽不治療可以治愈的病人呢?如果妳是對的,那妳生來就沒必要,如果妳是對的,那妳什麽都不用做就可以搗亂。壹碗飯,壹碗湯,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會餓死。但帶著不屑的喝吃,饑餓的行人不願接受;用腳踢別人吃的,乞丐是不會收的。
這位高級官員接受了它,沒有區分它是適當的還是適當的。號召壹下,街上的人就有福了;乞求幫助太過分了。是為了房子的華麗,妻子們的服務和知道感激我的窮人嗎?為宮室之美,妻妾之事,貧者窮者得我和妳?故鄉不受身死,今是宮中之美;故鄉不受身死,如今視為妻妾;故鄉是不受肉體死亡的,而現在是讓那些知貧愛富的我來做;到底行不行?這叫人性的喪失。
魚是我要的,熊掌是我要的。如果我不能同時得到這兩樣東西,那我只好放棄魚,選擇熊掌。生活是我想要的,道德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不能兼得,那我只好犧牲生命,選擇道德。生活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比生活更重要,所以我不茍且偷生。我恨死了,但我恨物甚於死,所以不避災。如果人要的東西都沒有生命重要,那還有什麽能用來生存的手段不能用?如果人最討厭的莫過於死亡,那麽有什麽是不能避免災難的呢?妳可以通過某種手段生存,但有人拒絕使用;某種方法可以避免災難,但有些人拒絕采用。於是,他們要的是比生命更珍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討厭的是比死亡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非正義”)。不只是聖賢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只是聖賢沒有失去。
壹碗菜,壹碗湯,得了就能活,得不到就要餓死。饑餓的行人,傲慢地給他,也不會接受;踢別人吃飯,就算是乞丐也會因為鄙視而拒絕接受。
高官厚祿,不知道合不合禮儀就收下了。這樣,對我有什麽好處?是因為房子的富麗堂皇,妻妾的服侍,我認識的窮人,我才心存感激嗎?以前有人寧死也不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它的輝煌而接受;以前有人寧死也不接受,現在有人接受是為了妻妾的服侍;以前有的人寧死也不接受,現在有的人為了自己認識卻接受的窮人而自我欣賞。這種做法不能制止嗎?這就叫失去了人類固有的本性。
我要的魚(1)筆記也:也。
(2)欲望:愛。
(3)兼得:兩者兼得。
(4)放棄:放棄。
(5)取:選擇。
(6)甚至比。
(7)余:比。
(8)因此:因此,因此。
(9)得到:能得到就得到,意思是“茍且偷生”。
(10)惡:厭惡。
(11)苦難:災難。
(12)畢:通“避”,避。
史茹:如果,如果。
(14)壹: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沒有實際意義,不翻譯。
(15)莫:沒有
(16)然後:然後。
(17)壹切:壹切。
(18)生生:救命。
(19)為什麽不用?有哪些手段不可用?使用,采用。
(20)回避:先做壹個“君主”。做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