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怪物——鍋盔像鍋蓋:鍋盔(我們江蘇人叫大餅)有鍋蓋那麽大,又硬又脆。
三怪——面如帶:這裏的面食種類繁多。大部分面條較粗較寬,但實際上比皮帶略細。
四怪——女孩子不在乎別人:據說這裏的女孩子(舊社會)壹般都不會遠嫁或者嫁給外國人,但是現在不是這樣的。
五怪——板凳不坐,往上推:據當地人說,可能是因為板凳上灰塵太多,加上人們的習慣,所以人們(指農村)壹般不坐板凳,而是往上推。
六怪——半屋頂的房子:這裏的房子大多是半坡的房子(過去)。壹種說法是節省材料,另壹種說法是舊社會少交稅。
七怪——頭上戴手帕:由於當地氣候幹燥,風沙大,很多女性出門時頭上戴著手帕,以遮擋灰塵。
八怪——窗戶紙貼在外面:在窗戶外面貼壹層紙可能是壹些居民的習慣。
首先,面條就像腰帶
第二,鍋盔像鍋蓋
第三,辣椒是壹道菜。
第四,板凳不蹲。
五,爸爸把它戴在頭上。
六、房子半蓋
七、姑娘不是外國的。
八、唱歌和叫喊
首先,面條就像腰帶
面條像皮帶壹樣寬。拉面也叫冰冰面(讀作biang - biang,現代漢語詞典裏沒有)。正宗關中人做的冰冰面和城裏人平時吃的拉面還是有區別的。正宗的冰面,壹根面的寬度可以達到兩三寸,長度大概是1米。厚的時候類似硬幣,薄的時候像蟬。壹頓面條就夠了,但是對於飯量大的關中人來說,壹頓吃8兩1斤還是很容易的。
第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唐朝修建幹陵時,服役的軍事工匠人數太多,往往會耽誤施工進度,被罰吃飯。於是,壹個士兵焦慮地把面團放進頭盔裏,把頭盔放在火裏烤成餅。現在,郭隗在陜西已經千年了。
做鍋盔,面條要硬到不能用手搓。妳要用木杠揉搓,然後放在直徑2尺多的大鍋裏慢慢烤。這樣,烙好的鍋盔早上外酥裏嫩,清香可口,十幾八天也不會變質。郭隗應算作“贛州(今贛縣)郭隗”。
第三,辣椒是壹道菜。
關於辣椒,大多數人認為湖南人和四川人可以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把辣椒當作壹種調料,但在陜西,“不加香料”才是正經菜。甚至Xi安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掛滿了壹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吐油者”外表紅色,氣味芳香,吃辣,可以用來拌面,吃包子。人們常說:“吃辣冰面真好!”
第四,板凳不蹲。
陜西人的蹲坑技術全國最好。壹蹲就是壹個小時,吃飯,下棋,休息,聊天。即使有板凳和椅子,最長的人也能蹲3-5個小時。下蹲起源於工作後的休息方式,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培養修養。
五,爸爸把它戴在頭上。
過去,在反映陜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穿著羊肚巾和雙排扣夾克的老男女頭上戴著壹塊黑色或白色的手帕。如果妳有幸去關中農村,這裏的形狀和妳在電影裏看到的壹模壹樣。
原來陜西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棉花做的手帕戴在頭上。既能防塵、防雨、防曬,又能擦汁擦手、包東西。真的是經濟實惠又方便。
六、房子半蓋
在陜西省Xi市和農村,隨處可見單面建的房子。什麽是側蓋?壹般房子的屋頂是人字形的,陜西的房子是人字形的卷曲。據說因為陜西早晨幹燥,雨水少,這邊建的房子可以讓簡郵票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己的地裏,也就是所謂的“富水不流外人田”。
還有,近百年來,陜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快速增加。在農村共同生活的家庭,土地面積有限,人口眾多,住房緊張,於是形成了“半建”房的歷史。
七、姑娘不是外國的。
都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很少有人去外地旅遊生存。所以有句諺語,“老人不出門(潼關),四川不可少”。久而久之,不僅男人不出門遠行,就連女孩子也不遠嫁。
八、唱歌和叫喊
唱戲指的是秦腔。它的特點是高度激動和極度匆忙。尤其是花臉的歌聲更是響亮,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老外笑話:“唱秦腔,第壹,舞臺要結實,避免崩;第二,演員要身體健康,避免生病;第三,觀眾要大膽,不要被嚇到。”
陜西方言:
格圖:下蹲的意思。
陜西流傳著順口溜:
面條和皮帶壹樣寬。
鍋盔和鍋蓋壹樣大。
有麻辣子怡道菜
凳子沒坐在座位上。
爸爸把它戴在頭上。
半蓋房屋
女生不嫁外。
秦腔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