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來自弗朗西斯·培根。作為16-17世紀的哲學家、文學家、法官、政治家,培根用他獨特的視角分析了哲學和倫理學中的處事之道。濃縮成壹本薄薄的《培根論文集》。雖然只有薄薄的壹層,但妳可以從中品嘗到多種味道。是交友的教材,也算是官場的厚黑學。
在許多文章中,我最欣賞的壹篇是關於逆境的。“順境帶來的運氣固然可貴,但逆境造就的品質更讓人信服。順境之德是自律,逆境之德是堅忍。”這是全片我最喜歡的兩句話。可以說,這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從這兩句話或者整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壹個不斷自強不息的培根,同時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啟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為人生的不幸,因為它帶給我們困難、挫折和痛苦;遇到逆境也可以理解為人生的幸運,因為它給了我們鍛煉的機會,考驗人的意誌,磨練人的心智。可以說,形式逆境的磨煉造就了歷史上的壹批偉人。
這讓我想起了愛迪生發明的燈絲。壹個,兩個,幾百個,幾千個,面對很多失敗的材料,他沒有選擇放棄。這種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人類進入了光明的世界。
伽利略也不顧教會的迫害,堅持“但是地球還在轉”。他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真理,我們在逆境中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輝。
是人在逆境中的不同表現決定了自己的命運。消極的人,面對逆境,不得不嘆息抱怨,最終倒下;而積極向上的人,卻能從逆境中學會堅持,獲得勇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逆境才是真朋友”。這樣,逆境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奮鬥,也展示了人間真情和美德。在我看來,遭遇逆境是壹種寶貴的人生經歷。如何利用這些經驗是成功的關鍵。逆境的美德是百折不撓,逆境想教會我們的是百折不撓。但真正把逆境當做良師益友的人並不多。
順境往往暴露惡習,逆境最能彰顯美德。
2:
培根的隨筆分為幾篇,如論知識、論美、論善、論真理、論健康、論家庭、論友誼。可以說培根雜文中的雜文都是優秀的,都是值得隨手閱讀和品味的。
其中,我最喜歡的書是關於美麗和友誼的。我認為友誼是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我把這篇《論友誼》看了好幾遍。其中我特別喜歡那句話:“得不到友誼的人壹輩子都是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誼的社會是壹片荒漠,所以甘於孤獨的人不是人,而是動物。”這句話概括了“喜歡孤獨的人不是禽獸就是神”和“壹城如曠野”這兩句諺語,非常精妙,令人信服。然而《論友情》中的另壹句話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如果妳告訴壹個朋友幸福,妳會得到兩個幸福;而如果妳向壹個朋友傾訴妳的煩惱,妳就會被分成壹半。”這句話描述了友誼的真諦,讓我們意識到,即使是剛吵完架的朋友看到這句話,也會忍不住想向對方道歉,因為友誼對我們來說真的太重要了,但是培根把友誼的真諦描述得如此自然,無論是誰,都不會否認這兩點。
第二篇是《論美》,不得不說也是傑作中的傑作。其實誰也說不清什麽是美。我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不管未來是怎樣的,看到壹個人首先是看他(她)的外表,而不是立刻探究他(她)的內在。培根的思想應該也是如此,但在他的《論美》中,他著重論述了人應該如何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確,世界上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比美貌更重要。只有把美的外表和美的美德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光。文中有壹句話:“形式美勝於色彩美,舉止優雅美勝於形式美。”是的,體型是壹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型;色指的是五官,主要是臉,偏;行為之美是指手勢的姿態,是後天獲得的,是內在美的反映,是三者中最高的。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都在關註自己的身材和氣色的美,而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內在美,所以很多漂亮的女生出口惡言,讓人覺得很沒教養,很不穩定。正如培根所說,“美就像盛夏的水果,容易腐爛,難以保存。”
古人雲:讀萬卷書,走萬裏路。培根對世界上很多事情都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寫下來讓後人代代相傳。也有人說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如果我們想成為像培根壹樣的著名作家,我們也應該多讀書,多實踐,這樣我們的作品也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