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制品的營養特點
1.蛋白質的含量較高,且質量比糧食中的蛋白質好,與肉類的蛋白質接近。黃豆蛋白質含量約占40%左右(瘦豬肉含量16.4%,雞蛋含量14.7%)。豆類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的需要,其組成比例類似動物蛋白質,其中谷類食物中較為缺乏的賴氨酸在豆類中含量較高,所以宜與谷類搭配食用,從而提高膳食中蛋白質的生理價值。
2.脂肪含量比較高,達15%-20%,其中以黃豆和黑豆的含量最高,常作為食用油脂的原料。豆油是最常用的烹調油之壹。
3.零膽固醇。大豆是植物,所以不含膽固醇。蛋白質含量高價值好而膽固醇極少(甚至沒有)的食物只有大豆壹種。這也是大豆蛋白比肉類蛋白更有利於健康的原因之壹。
4.含有豐富的鈣,再加上加工過程中加入的凝固劑,大豆制品的鈣含量非常突出,250克豆腐的鈣含量和250毫升奶的鈣含量相當。如果說奶和奶制品是食物補鈣的第壹選擇的話,那麽豆制品無疑就是第二。
5.含B族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B2含量比較多。
6.富含磷、鈉及鉀等元素,是礦物質的良好來源。
下面介紹三款豆腐做法,不妨壹試。
熊掌豆腐
材料:豆腐1塊、豬裏脊肉150克
調料:青蒜、醬油、豆瓣醬、味精、糖、雞精、姜。
制作方法:
1.豆腐切成5厘米長、3厘米寬、1厘米厚的片。
2.豬肉切薄片,青蒜切段。
3.在鍋內放少許油,下豆腐煎成兩面黃後鏟起。
4.炒鍋內放油,油溫後在鍋內放肉片,煎幹水分(肉片變色)下豆瓣醬、姜炒出香味,摻鮮湯。
5.湯開後下豆腐,放醬油、青蒜等調料燒入味後勾芡。
6.汁濃時起鍋裝盤即成。
特點:家常味濃,色澤紅亮。
白油牛肉豆腐
材料:豆腐1塊、牛肉150克
調料:豆豉碎、甜面醬、醬油、味精、雞精、青蒜、鹽等。
制作方法:
1.豆腐切成1.5厘米見方的小塊。
2.牛肉剁細粒,青蒜切短節。
3.鍋內放油,下牛肉粒,待水分幹後放甜面醬、豆豉碎炒香,然後摻鮮湯。
4.下豆腐、醬油、味精、雞精、青蒜等調料燒入味,勾水澱粉。
5.汁濃時起鍋裝盤,上面可撒些香蔥末做點綴。
特點:汁濃味厚,鮮嫩爽口。
豆花魚片:
材料:內脂豆腐1盒、皖魚1條、鮮香菇2朵
調料:豆瓣醬、花椒油、香油、醬油、胡椒粉、芹菜、蔥、味精、鹽等。
制作方法:
1.皖魚去頭、尾、骨。將魚肉切片,肉片用雞蛋清、鹽、胡椒粉、水澱粉抓勻,腌10分鐘。
2.豆腐、香菇切片備用。
3.在鍋內放油,用溫油把魚片滑熟鏟起。
4.在炒鍋內放油,然後下姜、蔥、豆瓣醬炸出香味,摻鮮湯。
5.依次下入豆腐、香菇、魚片、芹菜、蔥節、花椒油等調味料,勾芡。
6.收亮油,起鍋裝盤。豆腐整齊地擺在盤的壹側,另壹側放魚片。
特點:滑嫩爽口,鮮香味美。 雖好但不宜多吃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壹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但又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的缺乏,發生碘缺乏病。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壹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膨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註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會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壹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均應慎食。
豆腐性偏寒,胃寒者,易腹瀉、腹脹之脾虛者,或常有遺精之腎虧者也不宜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