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同朝代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中國吃肉也不同。
比如漢朝時期,牛馬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就算有錢也不能吃。日常肉類以豬肉、羊肉、狗肉、雞肉為主,也有各種水產品。老百姓過節可以吃雞,城市窮人趕上好年景也可以吃豬。《東觀史》記載,當時城裏的窮人是“老弱病殘窮,買不起肉,每天買壹塊豬肝”。
至於有錢人?然後吃很多,比如燒烤,經常帶豬肉、羊肉、鹿肉、魚來燒烤,尤其是“烤”,就是帶全羊來燒烤。還有炸魚、豬肉等菜肴,是富人的美味。
到了唐代,由於養豬業的發展,豬肉更加普遍。唐朝的達官貴人主要吃羊肉。豬肉基本不是達官貴人的餐桌。王有壹次在壹個平民家裏吃豬肘,吃完擦了擦嘴,馬上警告周圍的人不要泄露出去。在唐代的貴族宴席中,鹿肉、熊肉、兔肉往往是珍貴的,還有很多異國風味的菜肴,比如用駱駝蹄子做成的駱駝蹄子湯,在唐代的貴族圈子裏很有名。
至於老百姓家裏,更容易吃到豬肉。據《太平廣記》記載,唐代民間逢年過節基本豬肉缺貨。當然是吃雞更容易。到了唐朝,普通家庭基本都養雞,於是就有了那句著名的詩:為我準備雞和飯,老朋友,妳在妳的農場招待我。
到了宋代,中國的烹飪技術突飛猛進,煎、煮、炸都是爐火純青。豬肉更受歡迎。在都城汴京,《孟良祿》中記載,每天早晨有數萬頭豬被送到汴京,供汴京人民食用。就連索國寺的和尚也經營豬肉生意,獨特的殺豬菜在汴京都有賣。發明東坡肉的大文豪蘇東坡,也是個吃肉大戶,他用壹句話概括了豬肉的地位:富人不肯吃,窮人做不了。水產品價格也便宜,汴京的魚能賣到30塊錢壹斤,壹般人基本買得起。
有錢人不吃豬肉吃什麽?主要是羊肉,尤其是在宮廷裏,羊肉是高地上的美味。還有河豚、齊家魚等珍品,只有富人炫富時才吃。但由於地域差異,螃蟹等食材在北京可以賣到上千元,但在沿海地區基本都是撿來的,每個賣2便士,差別很大。
到了明朝,就平均多了。據《五雜記》記載,由於明代交通發達,水產養殖技術更加先進。當時北方大城市的水產市場,幾乎遍地都是寶貝,螃蟹等水產,價格比原產地還便宜。
明人的肉類食物自然更豐富。尤其是東南沿海發達城市,餐桌上的肉也是五花八門。葡萄牙旅行家克魯斯估計,當時的廣州,壹天要消耗五六千頭豬、壹萬只鴨,還有狗、牛等肉類不計其數。
至於宋代屬於皇室的美味羊肉,在明代更受歡迎。據《夢錄》記載,在明代的開封城,普通的羊肉店每天都要宰殺幾只羊。秋天壹刮風,北京和河北大城市家家戶戶都會在這壹天吃羊肉。此外,鵝在明代還是壹件珍品。明初有“禦史不吃鵝”的說法,以示官員的清廉。但商品經濟發達的中後期,禦史吃鵝。人家大擺宴席,鵝是壹定要上的。
明後年,宴席更加奢華,壹場重大宴席的費用往往是普通家庭幾個月的生活費。《五經》中記載了壹次公宴,主客用了72只雞、18只鵝和one hundred and fifty斤豬肉。那時候的各大宴席都是肉,連熊掌、紅唇等新鮮食材都極其奢侈。
每個朝代的世界萬千,只看桌上的肉就是壹個密集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