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底7月初,藏歷是傳統的雪頓節。在藏語中,“雪”是酸的意思,“飯”是“吃”“宴”的意思。按照藏族的解釋,雪頓節是吃酸的節日,所以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盛大熱烈的藏戲表演和隆重的曬佛儀式,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藏戲節”、“展佛節”。傳統的雪頓節以展佛開始,以藏戲表演和人民遊園為主要內容,還有精彩的牦牛賽跑和馬術表演。
節慶活動的中心是* * * *西郊的羅布林卡。這裏曾經是當地政治和宗教領袖喇嘛的夏季花園。當節日到來時,羅布林卡和周圍的樹林中壹夜之間會出現色彩鮮艷的帳篷城,幾條繁忙的節日街道也會形成。幾乎整個* * *城都搬進了這個綠色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歌舞中過著狂野的生活。深沈而溫暖的歌聲,用高原特有的樂器在陰影中傳播。這是* * *人最有活力的壹天。
雪頓節的起源
薩頓節起源於公元0世紀中葉165438,當時是純粹的宗教活動。民間傳說,佛教戒律有300多條,最忌諱的就是殺生。夏天天氣轉暖,草木生長,昆蟲受驚,萬物復蘇。這期間,僧人外出難免踐踏生命,違背了“不殺生”的戒律。因此,格魯派戒律中規定,藏歷四月至六月,喇嘛只能待在寺院裏,閉門靜修,稱為“雅樂”,意為“住夏”,直到六月底才能解禁。禁令壹解除,和尚們就出寺下山了。為了款待僧侶,老百姓準備酸奶,為他們舉行野餐,並在慶典上表演藏戲。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雪頓節的歷史
到公元17世紀下半葉和公元18世紀初,清朝皇帝先後冊封五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和五世班禪洛桑藝兮,賜金冊金印,從而加強了* * *“政教合壹”的制度。據記載,參加雪頓節演出的有紮西舍巴、炯巴、江嘎、向巴、覺木隆、塔中、倫珠崗、朗澤瓦、賓敦巴、若尼嘎、西絨仲子、貢布卓巴等十二個藏戲團。所以這個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傳統民族節日,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藏戲節。
雪頓節初期藏戲的滲透是宗教活動與娛樂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其範圍仍僅限於寺廟。壹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名“哲蚌寺雪頓節”。V * * *從哲蚌寺搬到布達拉宮後,每年的6月30日,雪頓節,哲蚌寺總會有壹場藏戲演出,第二天他就去布達拉宮為* * *演出。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成為頤和園,於是雪頓節的活動從布達拉宮移到羅布林卡,並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此後,雪頓節的活動更加完備,形成了壹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西* * *主改前,每年藏歷6月29日,全國各地的藏戲團壹大早就去布達拉宮,向當地主管藏戲的* * *報到,並進行簡單的儀式。然後趕往羅布林卡迎接* * *並於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6月30日)是哲邦雪頓節,藏戲演出壹天。7月1日,來自* * *、日喀巴、瓊吉、亞龍、堆隆德慶、尼木的5個劇團,6個“紮西舍巴”劇團,1個牦牛舞隊,1個“卓巴”舞,被鼓勵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7月2日至5日,江孜、昂仁、南嶺、* * *四個地方劇團將輪流進行為期壹天的廣場演出。雪頓節五天,嘎夏放假,所有官員聚集在羅布林卡陪* * *看戲。每天中午,噶廈都會設宴招待所有官員,席間還得吃酸菜。
從65438年到0959年,* *民主改革後,謝爾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節日期間,* * *市附近的藏族群眾,老少都背著各種袋子,提著青稞桶,湧入羅布林卡。節日期間,除了當地的藏戲團,來自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的藏戲團也來到聖城學習戲曲技藝。除了觀看藏戲,人們還在樹蔭下搭起五顏六色的帳篷,鋪上席子、地毯,擺上果酒、菜肴等喜慶食品。有的談笑飲酒,有的載歌載舞,許多文藝團體還表演民間歌舞助興。商業部門向羅布林卡運送各種物資和節日食品,並擺攤搭棚供應遊客。下午,各家開始互相拜訪,主人向客人敬酒“松準涅塔”。勸酒時,他們唱著不同曲調的酒歌,在各個帳篷裏互相敬酒,熱鬧非凡。近年來,自治區各機關單位在雪頓節期間安排了大型文藝活動、學術研討和經驗交流,使雪頓節意義更加重大。
雪頓節活動
雪頓節是* * *最盛大的節日。千千數以萬計的佛教徒從世界各地湧向* * *以最真誠的心壹步壹步地向至高無上的佛陀頂禮膜拜。佛教信徒去山上修行。做法完了,他們家裏的親戚拿酸奶來迎接。在回家的路上,人們吃酸奶,跳舞,唱歌。每年這個時候,來自* * *各地的藏戲主要流派聚集在羅布林卡連續幾天進行表演和比賽,場面非常熱鬧。最隆重的曬佛儀式,最喜慶的藏戲表演,牦牛賽跑,歌舞表演,神秘的* * *風情盡在眼前。
哲蚌寺曬佛。
作為節日的前奏,哲蚌寺佛展是最引人註目的儀式。早上8點,哲蚌寺後面的半山腰,在第壹縷陽光的照耀下,伴隨著莊嚴的法國號聲,壹座由彩色絲綢編織而成的500平方米的巨大釋迦牟尼雕像緩緩露出了安詳的面容...數萬名信徒和深受感染的遊客都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哲蚌寺建於公元1416年,由藏傳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的四位弟子所建。占地25萬平方米,是* * * *最大的佛寺。建築群分為4500平方米的措欽殿、對雄格拉康三世佛殿、四倉(經學院)、甘丹坡殿。
藏戲
藏戲表演是另壹個亮點。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和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灘風景度假公園,藏戲每天從早上11壹直唱到黃昏。據說因為時間有限,這已經是劇目的精華了,不然壹出戲要唱好幾天,表演者樂此不疲,觀眾也樂此不疲。
草地上鋪著卡墊,親朋好友悠閑地圍坐在壹起,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和自己制作的各種藏族小吃。許多* * *壹邊聽藏戲,壹邊搖著轉經筒或撚著佛珠。
藏戲的故事有《諾薩法國王》、《文成公主》等。藏戲以其高亢動人的唱腔、抑揚頓挫的獨白、神奇瑰麗的臉譜、古樸莊重的服飾、優美動人的舞姿,經過600多年的訓練,散發出壹種自然而細節豐富的獨特魅力。
斯諾登節的意義
200年來,* * *出現了哲邦喜來登、布達拉喜來登、羅布林卡喜來登並存,以羅布林卡為中心。雪頓節是藏族的重要節日,是藏族文化傳承的具體體現。這對藏族保持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歷史的演進,雪頓節現已成為集傳統與現代展覽、文藝演出、體育比賽、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商品展示、旅遊休閑於壹體的盛會。
斯諾登節內容
藏歷6月29日,舉行壹些“和諧活動”,相當於現任領導人的接待和開館儀式,即各個地區的藏戲團來到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哲蚌寺。
藏歷6月30日,舉行傳統的“哲邦雪頓節”。這壹天是哲蚌寺舉行的洗佛節。繡有數十尺錦緞的大唐牌,將由數百名青壯年喇嘛排成長蛇陣,在宗教樂隊的陪同下,擡到寺廟西北的陡背崖上懸掛,讓數千萬僧尼瞻仰。同時,這壹天也是維護哲蚌寺正常政教活動秩序的鐵棒喇嘛“格貴”每年換崗的日子。
藏歷7月1日,各團體先後到布達拉宮和羅布林卡指定的地方祭拜,進行“和諧潑水”儀式。
藏歷7月2日,孜恰勒空,僧侶和世俗官員在羅布林卡選定地點搭起帳篷和窗簾,鋪設地毯、席子、食物和娛樂設備等。為看戲、玩樂、拜神等活動做準備。這壹天,四個藍面具劇團輪流正式演出。
藏歷7月3日至6日,規定由這壹後期新出的藍面具瓊巴、江嘎、沙姆巴、覺木隆四個團在羅布林卡舞臺上全天輪流上演他們擅長的全劇,也是傳統劇目,包括瓊布通月頓珠、諾桑王子、文成公主、白馬溫巴。這幾天,是雪節藏戲表演的* * *舞臺。
藏歷7月7日,最大的早期白面具藏戲團體紮西舍巴也在羅布林卡舉行了為期壹天的演出。主要表演白面具學校的開幕式《甲戌文巴》和閉幕式《紮西》,以示雪頓節主要活動圓滿結束,慶祝祝福,祈求好運。
藏歷7月8日至15日,各藏戲團在* * * *各地區演出,稱為“* * *雪頓節”。
藏歷7月16日以後,覺木隆可以在* * * *市區的森林外演出,也邀請了壹些外地的藏戲團到城外的郊區演出,但壹般都開始回到自己的區域。
藏歷8月1日開始“薩拉查吉”節,即“薩拉塞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