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惡性淋巴瘤又稱“淋巴瘤”,是壹種起源於淋巴結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十大常見惡性腫瘤之壹。此病多見於中青年,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此病根據其細胞構成可分為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其惡性程度不壹,由淋巴組織細胞系統惡性增生所致,多發生於淋巴結。
淋巴瘤的癥狀,
主要是摸身體上腫大的淋巴結,早期不痛不癢,所以經常被忽視。約有60%的淋巴瘤是先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起初只是單發,以後逐漸增多,變得更加腫大。淋巴瘤可發生於全身淋巴組織,如下頜骨、頸前、鎖骨、腋窩、腹股溝、縱隔或腹動脈,有時也發生於引起壓迫癥狀的器官;如果發生在胃、小腸或大腸,可出現胃脹、便血、嘔吐、腹痛等消化性潰瘍或胃腸功能紊亂癥狀;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可產生面色蒼白、發熱、異常出血等全血細胞減少癥,有時外周血可見異常淋巴細胞。
此病相當於中醫的石疽、陰疽、惡淋、惡核、穢、痰核等範疇。其病因寒痰凝滯,氣滯痰阻,肝腎陰虛所致。
常見的臨床綜合征有:
(1)陰寒凝滯型:頸部淋巴結腫大,不痛不癢,膚色正常,堅硬如石,伴有乏力、四肢冰冷、食欲不振、舌紅、舌苔厚膩、脈沈細。
(2)肝氣郁結:頸部、腋窩、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膚色正常,無疼痛、不癢、急躁、胸悶、兩脅脹滿、無力,舌苔薄或有瘀點,脈滑。
(3)肝腎陰虛型:癥狀為五心煩熱,午後潮熱,腰膝酸軟,乏力,消瘦,多處淋巴結腫大,舌紅苔薄,脈沈或細。
(4)脾氣虛弱:頸腫、四肢無力、面色蒼白、食欲不振、動則氣短、舌苔薄膩、脈弱。
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期
臨床上將淋巴瘤分為四期,第壹、二期視為早期;第三和第四階段被定義為晚期。
在第壹階段,癌細胞只侵入壹個淋巴結區域。
在第二階段,癌細胞侵入兩個以上的淋巴結,但僅在膈肌的壹側。
在第三階段,如果癌細胞侵入兩個隔膜。
第四階段,多個結外癌細胞侵犯,無論是否伴有淋巴結病變;或者單個器官有遠處淋巴結侵犯。
外科療法
對於結內惡性淋巴瘤患者,手術主要用於活檢和病理或分期腹部探查。對於原發於腦、脊髓、眼眶、唾液腺、甲狀腺、肺、肝、脾的結外惡性淋巴瘤,往往先進行手術切除,再進行中藥、放療和/或化療。腎臟、膀胱、睪丸、卵巢、子宮、皮膚、乳腺等部位的原發性惡性淋巴瘤應早期手術切除,隨後輔以中藥、化療和/或放療。第三、四期後不適合手術治療。
我院淋巴瘤(腫瘤)治療新方法;
惡性淋巴瘤是壹種全身性疾病,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即不同於其他實體性惡性腫瘤和血液系統腫瘤。目前提倡綜合治療措施,即根據不同腫瘤、不同病理類型、不同階段和發展趨勢、機體不同行為狀態和重要器官功能,有計劃地合理應用現有的各種治療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護機體,最大限度地殺死腫瘤細胞,提高治愈率。在手術、放療、化療、中藥等治療措施中,中醫藥貫穿始終,對增強和恢復機體免疫功能,調動抗病能力,減輕放化療引起的機體不良反應,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我院專家組采用“本草逆轉”系列方劑與中藥膠囊相結合,以名貴中藥材研制而成。根據淋巴瘤的生理特點和發展規律,專家組為異質性、異質性和轉移性。采用現代醫學與中醫相結合的方法,促進中藥穿刺腫瘤組織,封閉腫瘤組織的血液循環,使正常細胞有序排列,直接進入腫瘤內發揮吞噬和消除作用,改善微循環,增強血氧代謝,軟化和縮小病竈。根據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分階段進行治療,適用於未手術或部分切除,放化療後復發的患者。壹般用藥10至20天,可明顯緩解或消除癥狀,預防或延緩術後復發和轉移,多年來臨床應用非常有效。很多被醫院判處死刑的“絕癥”患者,在北京建國中醫研究院腫瘤治療中心通過中醫綜合治療,提高了生活質量,大部分達到了完全緩解或部分治愈。事實再次證明,我院專家組采用“本草逆轉”和中藥中成藥膠囊相結合的系列方劑,對大部分淋巴瘤患者進行配伍,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