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廣州人還有個習俗,就是在冬至當天的中午,要做湯圓,壹家人壹齊吃了,以示團圓。
中醫認為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值得提醒的是,糯米不易消化,對於患有胃腸道功效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朋友不宜多吃湯圓。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鴨湯
廣東冬至的美食還有鴨湯。冬至是最宜養生,最宜食補的時候,如果說在冬至前適宜吃當歸生姜羊肉湯以對抗陰氣,那麽,在冬至後則可選擇老鴨湯來滋陰潤燥,平抑體內的熱氣。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狗肉
冬至將近,狗羊遭殃。習俗中,每到冬至要食用狗肉、羊肉等。狗肉火鍋是很美味的,然而人們在冬至這天紛紛食用,並不完全是為饕餮美食。《本草綱目》“狗肉”條記載:狗肉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宜腎,補胃氣,壯陽道,暖腰膝,益氣力,補五勞七傷……狗肉不但肉嫩味香,營養豐富,而且產熱量大,增溫禦寒能力較強。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魚生
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諺雲:冬至魚生,夏至狗肉。”清末《時事畫報》載“粵謳”說:“大餐只有兩趟,冬至食過魚生,又到夏至,正有狗肉香。狗肉縱唔得食,撈啖汁亦心頭爽。”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糍粑
嶺南文獻中,多有提及冬至糕點的。如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冬至為米糍曰冬丸。”乾隆《廣東通誌》說:“冬至作冬糍。”陳澧《香山縣誌》說:“冬至炊籠糕,大者至米數鬥,其以糖炊者曰甜糕,否則曰白糕;豆殼灰和粉炊者曰鹻糕;黃葉汁和粉炊者曰黃葉仔糕;其炊糯米為飯作餅者曰白糍。”這幾則文獻***同提到的壹種糕點是“糍”,有的地方也稱滋粑。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冬至丸
在潮汕,冬至前夕每家每戶都會將糯米粉制作成糯米湯丸。然後到了冬至那天早上,就會將前壹天晚上準備好的糯米湯丸當成早餐供大家食用。在將糯米粉捏成丸子的時候,人們會故意將他捏成大小不壹的,這也叫做“父仔公孫”丸,象征在歲暮之際壹家人都能團團圓圓。在潮汕所有的大人小孩都會吃壹碗冬至丸,如果家中有人沒有回來的話也要為他單獨留下壹份等到他回來時再給它吃。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冬節鴿
冬節鴿,不是鳥,又叫菜包粿、冬節粿,是流行於廣東壹帶的特色小吃,是廣東汕尾傳統節日冬節那天的餐桌主食,目前已經成為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日常食品。做法將割薯,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蝦脯,五花肉……(材料可根據個人口味調整)配鹽等佐料翻炒,再將冬節鴿的皮包上。冬節鴿的皮做法:面粉和糯米粉的比例為1:1,用溫水和成面團,然後碾成餃子皮壹樣薄的皮。把包好皮的冬節鴿放進蒸籠裏蒸熟為止,也可水煮。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燒臘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壹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壹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冬至繭
冬至繭也是壹種餃子,只不過比較大個。皮的成分是粘米粉和番薯粉,餡則主要是蒜苗、蝦、豬肉等。做好後蒸熟可吃,味香口感好。是冬至拜神的主要祭品。
廣東人冬至吃什麽——吃甜丸
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之上,壹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谷種子。如今人們不再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甜丸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