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加入JD.COM便利店有什麽好處?

加入JD.COM便利店有什麽好處?

在電商平臺上整合便利店的嘗試有很多,但目前基本沒有公認的成功案例。很難對JD的結果下結論。COM宣布進入便利店。筆者參與過某電商平臺的便利店項目,感觸頗多。本文總結分析了便利店與電商平臺整合的坑點。

電商整合便利店的五種方式

目前電商平臺整合便利店的方式大概有五種,分別是:

1,線上就是線下引流:消費者通過電商平臺下單,店員在店內提貨,快速送貨上門。

2、線下為線上引流:便利店承擔代購功能,消費者可以在便利店訂購電商平臺產品,送貨到店,消費者提貨。

3.線上供貨線下:便利店線上下單,電商平臺發貨給便利店,便利店展示銷售。

4.便利店成為電商平臺的配送站點,取代了配送站的功能。

5.品牌背書:電商平臺為小店提供品牌背書,提高小店的信任感。同時,電商平臺通過小店影響小店周邊的消費者。

線上引流線下。

關於線上引流為線下引流,不僅大型電商平臺有所嘗試,各種創業公司也在朝這個方向奮進。比如愛鮮蜂為小店提供快速配送工具,消費者在愛鮮蜂APP下單,小店送貨上門。愛鮮蜂已獲得超過6543.8億美元融資,但前段時間有消息稱其裁員,被惠民收購。com。

在送貨上門方面,由於便利店商品少,價格高,很難和電商平臺競爭。筆者認為便利店送貨上門最大的問題是便利店商品太少,消費者選擇空間有限,所以客單價低。通常便利店的單價只有10-20元,超市的單價是80-150元,差別很大。

從便利店提貨送貨上門需要15分鐘。人工費5元左右。如果便利店的毛利率是25%,至少20元顧客的單價就夠配送成本了。所以,如果考慮到其他成本,客單價至少要在50元以上才能保本,但消費者很難從便利店的50元籌集到足夠的商品。

目前有餓了麽、美團外賣、淘寶到家等超市。個別超市很容易進入這些平臺,壹小部分願意支付配送費的消費者被這些平臺瓜分。整合便利店的存量送貨上門作為壹個獨立的項目,很難和綜合平臺競爭。

線下引流就是線上引流。

線下引流最常見的方式是在店內放壹個觸屏網購設備,消費者可以在這裏下單,發貨後提貨。

現實的尷尬在於,很少有消費者使用觸摸屏在線購買設備,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壹部智能手機,每個家庭都有壹臺電腦或平板電腦。為什麽要在觸屏陌生的店下單?這種需求真的太少了。

以便利店作為取貨點是可行的,但不代表指定的取貨點會成為事實上的取貨點。三通壹達的快遞員發展了很多取件點,超市,物業,門柱,各種小店。不是電商平臺建立超市作為提貨點,而是成為提貨點。很難同時改變消費者的取貨習慣。

線上為線下供貨

個體便利店的痛點不是商品的采購,而是快消品的流通是壹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大大小小的經銷商和批發商都在為小店服務。

很多行業,不壹定要大規模競爭。為什麽個體超市遠遠多於連鎖超市?不經濟的規模隨處可見。JD.COM面臨以下四個問題來供應小商店。

1.JD.COM的倉庫離個體超市很遠。從總倉到站點,再從站點到個體超市,這個鏈條太長,其成本比專業經銷商高。從倉儲到配送,連鎖便利店的成本約占商品價值的3%,而JD.COM商城的自營B2C成本為12%。連鎖便利店都是區域王,在壹個高密度的區域開店,店裏的商品都是從區域倉庫進貨。高密度和穩定的需求降低了供應鏈成本,而JD.COM的綜合便利店不是高密度的,不能獨家供應,所以其供應成本很難降低。

如果壹個小店從JD.COM進貨,只選擇價格有競爭力的商品,配送量會不穩定,很難規劃配送路線,可能會給小店造成不好的體驗,因為我們不知道商品什麽時候到。

2.JD.COM商城的商品用於零售,原則是先進先出。經銷商裏的貨是有貨源的,快進快出。JD.COM的貨物周轉需要40-60天,而經銷商的貨物周轉只需要5-10天,所以保質期和對毛利的要求不壹樣。同壹只基金的批發商壹年能翻70倍,而JD.COM只能翻7倍。經銷商只需要JD.COM 1/10的毛利率就能賺到同樣的毛利,而且經銷商的商品保質期平均比JD.COM長35-55天,直接用JD.COM商城的商品和經銷商競爭,處於劣勢。

3.個體超市不是普通納稅人,不需要增值稅稅票。在稅收成本上,流通市場低於KA市場。品牌把渠道分為KA市場、流通市場、特色市場。KA市場是指大賣場的電商平臺等大客戶,流通市場是指批發市場、個體店鋪等商家,特殊市場是指KTV、醫院、團購等。品牌對於三大市場有不同的策略。KA市場貨源穩定,有專項資金支持推廣商品和市場費用,流通市場是現金結算,快進快出。如果電商平臺把KA市場的特供商品放到流通市場,會形成交叉銷售,這是品牌的大忌,可能會停止合作。

4.個體店鋪的經營非常靈活。它的系統只管理商品價格,不管理商品庫存。可以通過電話訂購。經銷商提供上門服務,幫助商店分揀貨物和下訂單。經銷商承擔現金池、推新產品、配送商品、退貨和服務等職能。銷售人員要和店主建立關系,幫助店鋪解決問題,搶占黃金陳列位置。單個店鋪的靈活性需要靈活對接,這對JD.COM來說很難。

便利店成為配送站點。

便利店也很難成為電商平臺的配送站點。電商的配送時效很難和便利店同步。JD.COM在上海,50個站點可以覆蓋整個上海。如果用便利店代替站點,可能需要500家便利店。雖然最後壹公裏離消費者更近,但是從總倉到站點的工作量增加。而且如果便利店配送的訂單太多,需要更大的面積和更多的人,便利店的成本要比配送站點高很多。

品牌代言

最後說壹下品牌代言,筆者認為放JD。COM在個別店鋪的招牌,其實是有損品牌價值的。小店形象太隨意,商品質量和服務難以把控。尤其是農村市場,假貨現象嚴重。如果這些問題發生在有JD.COM標誌的小商店,它們將很容易被媒體報道,這對JD.COM是有害的。

突破想象

便利店是壹種成熟的零售業態,可以滿足人多的地方即時購物的需求,在醫院、學校等封閉場所也有價值。便利店與互聯網融合,要克服很多困難,並不容易。

筆者認為,隨著短途快遞的興起,社區便利店會受到像盒馬鮮生這樣的新零售業態的沖擊。以前便利店滿足的是方便購物的需求,大賣場滿足的是壹站式購物的需求。這兩者完全不同。現在盒馬鮮生提倡小件包裹新鮮快速送達,30分鐘到達。它的便利性不亞於便利店。畢竟從家到便利店購物需要20-30分鐘。便利店壹旦失去了便利的優勢,其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未來便利店將面臨重塑和新價值挖掘的問題。

便利店需要突破,需要與互聯網融合,不是簡單的重疊電商平臺,而是從場景角度思考,重構新零售業態。

比如上壹篇《家樂福和沃爾瑪會被網上超市吃掉嗎?文章中提到了便利店改造的思路,這壹段摘錄如下。

這壹套思路也是“重建”。網上超市和便利店(主要是生鮮+水果+凍品)合並重構,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消費者可以使用APP在網上超市購物,在便利店(生鮮店)取貨,但不僅僅是把生鮮店變成網上超市的取貨點,更是將兩種業態深度融合,如下所述:

生鮮店的布局和貨架改造,網購訂單的存放和宣傳預留在四周墻面的貨架頂部(1.7 m -1.9 m),不占用生鮮,宣傳效果顯眼;

生鮮店是線上引流,線上超市APP可以預定第壹天在生鮮店銷售的商品,第二天根據預定的訂單選擇商品,結賬時可以享受優惠。預訂可以減少消費,增加銷量,這是折扣的來源。這主要是為了引流APP,吸引生鮮店的顧客使用APP。同時可以在網上超市訂購任意商品(對於店鋪的折扣損失,網上超市節省的流量和配送成本可以適當補貼線下);

網上超市訂單包裝有所改變,拋棄壹次性紙箱,商品用塑料盒包裝。每個訂單商品都放在壹個塑料盒裏,每天集中配送到生鮮店。顧客取貨時,打開塑料盒,用塑料袋將貨物送到顧客手中。第二天總倉發貨到店,塑料盒回收。這樣既讓客戶體驗更好,又節省了包裝成本。倉庫直接到店,省去了壹個分揀過程,更好的保護了商品。

放置貨物的塑料盒用封條封好,使用芯片(RFID)感應技術,減少了清點和交接的過程。每個塑料盒都有編號,塑料盒的狀態,所放貨物的對應訂單都記錄在系統中,更加準確,節省人力;(目前網購紙箱包裝由於壹次性使用,難以使用芯片(RFID)感應技術,分揀交接效率低,準確率低。)

從倉庫到門店的集中配送,如果壹個門店今天有30個訂單,30個訂單在倉庫配送到門店,相對於傳統的網上超市配送,相當於減少了最後壹公裏配送,降低了配送成本;

商品到達生鮮門店後,APP有消息提醒消費者,可以選擇到店自提,也可以支付3元等門店集中配送到家,還可以支付5元讓門店精準預約配送到家。網上超市和生鮮店的結合,可以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配送需求;(其實目前大部分網購訂單並沒有真正送到家。)

為什麽選擇生鮮店和網上超市的組合?

第壹,大眾生鮮商品的網上超市很難經營,線上線下經營商品不會有沖突。

第二,生鮮水果是消費者最頻繁的購物需求。如果消費者在超市購買新鮮水果,那麽消費者很可能在超市購買其他商品,那麽消費者在網上超市購物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生鮮店+網上超市”可以形成閉環,基本滿足家庭的所有消費需求;

生鮮店和網上超市是相輔相成的。當消費者從生鮮店取包裹時,也會給生鮮店帶來客流,而生鮮店的客流本身也可以轉化為網上超市的顧客。

生鮮店銷售的商品可以通過總倉補貨,和網購訂單壹起送到店裏,可以降低生鮮店的進貨成本。

總結壹下這個思路,就是網上超市和生鮮店的整合重構,可以降低流量和訂單履行的成本,提升客戶體驗,也可以為生鮮店帶來客流。兩者結合形成壹個閉環,基本滿足了家庭的所有日常消費。更多關於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