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京蘇菜的歷史

京蘇菜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約在清朝時,南京就已經出現京蘇大菜。所謂“京”,是指南京乃六朝和明初的京都;“蘇”是指清代南京乃江蘇省會之意。“大菜”是形容南京菜的名貴、典雅、華美、大方。正是大江南北魚米之鄉豐盛的物產,水陸交通商貿的交流,人文薈萃的文化熏陶,精致細膩的民風民俗,孕育了南京的美食文化。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中大量記載吳楚肴饌的特色,有牛筋、叉燒羊羔、清燉甲魚、燜烏龜、煮天鵝、燴水鴨等。吳,孫權定都建鄴後,當時社會經濟發展快。作為全國最大商埠,金陵豪客“珠服玉饌”,秦淮兩岸,炊煙裊裊,酒醇肴香。六朝天廚的代表南齊的虞悰,善於調味,所制菜肴非常鮮美,勝過宮中太官膳食。南唐後主李煜派顧宏中考察韓熙載的夜宴,畫了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正是當時金陵家宴的真實寫照。唐宋時期,飲食業方興未艾,杜牧《泊秦淮》詩中有“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之句。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以金陵為背景寫成的。大詩人李白四次暢遊南京,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等不朽的詩篇。宋代王安石,築半山園於紫金山腳下,寓居金陵數十載,寫下慷慨悲壯的《金陵懷古》名作。清代江南才子袁枚,賦詩論文,於南京小倉山撰寫了壹部烹飪巨著《隨園食單》,該書於清乾隆57年(1792年)出版,均以京蘇大菜為原型。曹雪芹更以《紅樓夢》巨著中名菜佳宴的實錄為京蘇大菜鼎立於全國提供了雄辯的依據。

南京地處長江中下遊地帶,氣候溫潤,土壤肥沃,物產富饒,交通便利,經濟強盛,市場繁華,大大地促進了餐飲業的發達。不僅有許多和外地相同的烹飪原料,還有許多為本地所特有的烹飪資源,如:頭小、背黑、肉厚的龍池鯽魚;莖短,葉肥的矮腳黃青菜;肉質細嫩的湖熟麻鴨;烏龍潭的青魚;鐘山的雲霧茶;南鄉的薄皮豬;長江的刀魚、鰣魚……這些資源有的產於近郊,有的就在市內,為制作京蘇大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民國時期,南京本幫的菜館集聚在夫子廟周邊壹帶。第壹春、海洞春、***和春、老萬全、長松東號、嘉賓樓、大集成、老寶新、金陵春等都打出京蘇大菜的招幌,以招徠食客,顯示和外地菜肴有所區別,南京本地廚師皆自稱是“京蘇幫”。據統計,600年以上歷史的有蒸鰣魚、酥鯽魚、鳳魚、鳳菜心;200年歷史的有鑲絲豆腐、葵花圓子、火腿燉黃芽菜等。傳統的名菜有罐罐肉、燉生敲、素什錦菜、燉菜核、八寶壹棵松、松子熏肉、扁大肉酥等。解放後,邵復興(現江蘇酒家)、馬祥興、華樂園、六華春、綠柳居、永和園等菜館也推出近代的京蘇大菜,如:黃澄澄的“桂花蝦餅”,玩偶似的“雙尾蝦托”,精細的“蘋果雞”,艷麗的“蘭花肉卷”,高雅的“彩色魚夾”,清鮮爽口的“瓢兒鴨舌”、潔白芙蓉鑲嵌翡翠的“火茸豆瓣”、酥皮原盅湯汁裏的“清燉雞孚”、鮮透肌理的“蟹粉扒白菜”等。歷史上,京蘇大菜是由官府菜、市肆菜、民間菜、清真菜、素菜、船菜構成。其特點是選料嚴謹、制作精細、講究刀工,考究原汁原味,註重季節分明,鹹而不淡,淡而不薄,辣而不烈,肥而不膩,酥爛脫骨不失其形,滑嫩爽脆不失其生。在制作上,擅長野菜和締子菜(即花色菜);烹調方法上,壹年四季燉、燜交替更換,叉烤肥鴨、叉烤鮰魚、叉烤酥方組合成“金陵三叉”。在全國最有影響力的是鴨類菜肴和全鴨席、燕翅烤鴨席、魚翅烤鴨席,享有“金陵鴨饌甲天下”之美譽。

壹般來說民國大菜即是京蘇大菜。民國大菜是以本幫京蘇大菜為主體,外幫菜肴為輔,包含浙紹、廣東、廣西、湖南並融入了清真等壹些在民國期間流行於南京的風味菜肴。同時民國大菜與京蘇大菜等壹樣,有壹個***同的特征就是選材精致、做工考究、費時費工,甚至連餐桌的擺臺造型、上菜的時機順序、服務員的服務技巧都有壹定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