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雖然包容了今天的揚州,但不能和今天的揚州混為壹談。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為“漢”(漢國是周朝的方國之壹,後為吳所滅),秦漢時稱為“廣陵”、“江都”,東晉南朝稱為“南兗州”,周朝稱為“吳州”。漢武帝時期,全國有十三個刺史部,包括揚州刺史部。東漢時,刺史設在溧陽(今安徽和縣),末年,移至壽春(今安徽壽縣)、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國時,魏、吳各設揚州,魏治壽春,吳治建鄴(今江蘇南京)。西晉滅吳後,仍在建(後改名建業,後改名建康,今屬南靖)。隋開帝九年,吳州改為揚州,但總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揚州書院由丹陽遷至江北,廣陵從此享有揚州的專名。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全國分為10路,揚州屬淮南路。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揚州為廣靈縣。蘇宗幹元元年(758),廣靈縣重建為揚州。唐末,江淮大亂。趙宗田二年(902),淮南使楊行密在揚州被封為吳王。天華十六年(919),楊維(楊行密次子閆隆)正式建立南北朝-南朝-揚州(公元497年)。
吳以江都為都,改揚州為江都府,改武邑。吳天佐三年(937),吳滅南唐,定都金陵(今南京),東都揚州。南唐寶大十五年(957),江都府在後周改為揚州。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全國分士道,揚州屬淮南道。唐太宗達道三年(997),全國分為15路,揚州屬淮南路。宗申熙寧五年(1072),淮南路分東西兩路,揚州屬淮南東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高宗南渡後,廣陵縣從江都縣分出,廣陵、泰興兩縣加入揚州。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設揚州為大都督。次年改為揚州路總督府,轄高郵府、周振、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直接轄江都、泰興兩縣。惠宗十七年(1357),朱元璋大軍占領揚州,改揚州路為淮南翼元帥府,謀改淮海府,為江南壹省。21年,淮海府改為未央府。26年,改稱揚州府。揚州地區包括高郵、通州和泰州,以及江都、泰興、壹真、如臯、海門、寶應、興化、六合和崇明。洪武元年,明太祖(1368)建都(後南靖),揚州府屬之。二十三年,六合屬應天府,崇明屬蘇州,揚州領3州7縣,直轄江都、壹真、泰興三縣,高郵領寶應、興化兩縣,泰州領如臯縣,通州領海門縣。清順治二年(1645),設立江南省,隸屬揚州府。雍正年間,江都縣分為江都、甘泉兩縣。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兩省,揚州府隸屬江蘇省。鹹豐三年(1853)四月,太平軍攻陷揚州,改揚州府為揚州縣,甘泉縣為甘泉田縣,歷時八個多月。清末揚州府領高郵府、泰州及江都、甘泉、天長(滁州)、儀征、興化、寶應、東臺五縣,俗稱“楊霸屬”。宣彤三年(1911年6月7日)9月17日,揚州收復。20日,揚州軍政分署宣布成立,歸鎮江都督管轄。古運河夜景
民國元年(1912)1,揚州府廢,甘泉入江都郡。揚州府所屬的郡縣直接隸屬於江蘇省。民國3年6月,江蘇省分五路,江都縣屬淮陽路。民國38年(1949)65438+10月25日,江都郡(揚州)解放。27日,揚州市成立,屬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同年,蘇皖邊區第二行政區更名為蘇北行政區揚州行政區,專員公署設在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