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小茴香有什麽作用

小茴香有什麽作用

藥 名:小茴香

拼 音:XIAOHUIXIANG

英文名:小茴香 Fennel Fruit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實。

功 效:散寒止痛,溫腎縮尿,理氣和胃,祛濕利濁。

主 治:治寒疝,少腹冷痛,腎虛腰痛,胃痛,嘔吐,幹、濕腳氣。

性味歸經:辛,溫。①《藥性論》:“苦辛。”②《唐本草》:“辛,平,無毒。”③《本草經疏》: “味辛平,甘,無毒。”④《江西草藥》:“性溫,味辛。”

入腎、膀胱、胃經。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少陰、太陽經。”,②《雷公炮制藥性解》: “入心、脾、膀胱三經。”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太陽、少陰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用藥忌宜:陰虛火旺者慎服。①《本草經疏》:“胃、腎多火,陽道數舉,得熱則嘔者勿服。”② 《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藥物配伍:配補骨脂,溫腎散寒功效增強。配胡蘆巴,溫腎散寒功效加強,並有止痛作用。配牽牛子,散寒消腫,止痛療疝。配川楝子,壹寒壹熱,寒清溫通,具有較強的止痛作用。配杏仁,既能降逆散寒,又能溫中止痛,溫而不燥。

別 名:蘹香(《藥性論》)、小茴香(《千金方》)、土茴香(《本草圖經》)、野茴香(《履巉巖本草》)、大茴香(《朱氏集驗醫方》)、谷茴香、谷香(《現代實用中藥》)、香子(《中國藥植誌》)、小香(《四川中藥誌》)

處方名:小茴、小茴香、茴香、炒小茴、鹽茴香、鹽炒小茴香(為凈小茴香加鹽水拌炒而成。有引藥下行之功)

商品名:小茴、小茴香、茴香,以粒大飽滿、色黃綠、香氣濃者為佳。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根(茴香根)、莖葉(茴香莖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我國各地普遍栽培。藥材主產山西、甘肅、遼寧、內蒙古。此外,吉林、黑龍江、河北、陜西、四川、貴州、廣西等地亦產。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9~10月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幹後,打下果實,去凈雜質,曬幹。

拉丁名:藥材小茴香Fructus Foeniculi原植物Foeniculum vulgare Mill.

炮制方法:茴香:簸去灰屑,揀去果柄、雜質。鹽茴香:取凈茴香,用文火炒至表面呈深黃色、有焦香氣味時,用鹽水乘熱噴入,焙幹。壹法:以凈茴香加鹽水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晾幹。(每茴香100斤,用食鹽3斤,加適量開水化開澄清)

考 證:①陶弘景:“煮臭肉下少些(茴香),即無臭氣。臭醬入(茴香)末亦香,故曰茴香。” ②《唐本草》:“(茴香)葉似老胡荽,極細,莖粗,高五、六尺,叢生。”③《本草圖經》:“茴香,《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蕃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蕃舶者,或雲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雲耳。八、九月采實陰幹。今近地人家園圃種之甚多。”④《本草衍義》:“茴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唐本註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特異諸草。”⑤《綱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壹,其他處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壹瓣壹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其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爾。北人得之咀嚼薦酒。”“小茴香性平,理氣開胃,夏月祛蠅辟臭,食料宜之;大茴香性熱,多食傷目發瘡,食料不宜過用。”⑥《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胡荽結子時,極與茴香相類,《衍義》未細考老胡荽形狀,以斥唐本註,殊誤。”⑦《本草正義》:“茴香始見於《唐本草》,據蘇頌謂結實如麥而小,青色,此今之所未見者。蘇又謂入藥多用番舶者,則今市肆之所謂八角茴香也。但八角者大辛大溫,其性最烈,瀕湖《綱目》稱其氣味辛平,必非舶來品八角茴香可知。故李亦謂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 據此,則《綱目》中所引古書壹切主治,皆子如麥粒之茴香。《唐本草》、馬誌、大明、東垣、吳緩當皆指寧夏產品而言。惟李引諸方,有明言八角茴香、舶茴香者,則舶來品耳。按今肆中之大茴香,即舶來之八角者,以煮雞鴨豕肉及諸飛禽走獸,可辟腥臊氣,入藥殊不常用。”

生藥材鑒定:幹燥的果實,呈小圓柱形,兩端稍尖,長5~8毫米,寬約2毫米。基部有時帶小果柄,頂端殘留黃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黃綠色。分果呈長橢圓形,有5條隆起的棱線、橫切面呈五邊形、背面的四邊約等長,結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種子1粒,橫切面微呈腎形。氣芳香,味甘微辛。以顆粒均勻。飽滿。黃綠色、香濃味甜者為佳。蒔蘿子與本品形極相似,甘肅、廣西等部分地區有以蒔蘿子作茴香使用者。《綱目》亦稱蒔蘿子別名小茴香,可見以蒔蘿子作茴香,歷史已久,但二者名實不宜混淆,其藥材之主要不同點為:蒔蘿子較小而圓,分果呈廣橢圓形,扁平,長3~4毫米,直徑2~3毫米;橫切面背面四邊不等長,兩側延展成翅狀。氣味較弱。參見“蒔蘿子”條。顯微鑒定: 分果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切向延長的扁小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為數列薄壁細胞;油管6個,其中接合面2個,背面每2 果棱間1個,油管略呈橢圓形或半圓形式,切向約至250μm,周圍有多數紅棕色扁小分泌細胞;維管束柱位於果棱部位,同2個外韌維管束及纖維束連結而成,木質部為少數細小導管,韌皮部位於束柱兩側,維管束柱內、外側有多數大型木化網紋細胞。內果皮為1列扁平細胞,長短不壹。種皮為1列扁長細胞,含棕色物,於接合面中央為數列細胞,有細小種脊管束。內胚乳細胞多角形,含多數細小糊粉粒,其中又含細小簇晶;並有少量脂肪油。粉末:黃棕色。①外果皮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或類方形,壁稍厚。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個。②網紋細胞類長方形或類長圓形,壁稍厚;微木化,有卵圓形或矩圓形網狀紋孔。 ③油管壁碎片黃棕色或深紅棕色,完整者寬至250μm,可見多角形分泌細胞痕。④內果皮鑲嵌層細胞表面觀狹長,壁菲薄,常數個細胞為壹組,以其長軸相互作不規則方向嵌列。此外,有內胚乳細胞、草酸鈣簇晶、木薄壁細胞等。本品以籽粒飽滿、色黃綠、香氣濃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果實含揮發油約3~6%,主要成分為茴香醚(Acomhole) 50~60%、小茴香酮(Fenchone) 18~20%。尚含:a壹蒎烯(a壹Pinene)、a壹水芹烯(a壹Phellandrene)、莰烯(Camphene)、二戊烯(Dipentene)、茴香醛(Anisealdehyde)、茴香酸(Anisic acid)、愛草腦(Estragole)。另含順式茴香醚(cis壹Acomhole),對聚傘花素(p-Cy-mlene)。此外,含脂肪油約18%,其脂肪酸組成中,洋芫荽子酸(Petroselinic acid)占60%、油酸 22%、亞油酸14%、棕櫚酸4%。尚含大於C18的醇和棕櫚酸、花生酸、山俞酸等所成的蠟,豆甾醇(Stigmasterol),7壹羥基香豆精(7壹Hydroxycoumarin)等。苦茴香(Bitter variety)的果實含茴香醚60%,茴香酮30%;而甜茴香(Sweet variety)含茴香醚80 %,茴香酮10%。也有的茴香不含茴香醚而含愛草腦。果實含揮發油,成熟果實含6.2%,未熟果實含8.6%。油中含反式茴香腦(trans-acomhole)50%~60%,d-小茴香酮 (fenchome)18%~20%,甲基胡椒酚(methylchavicol)約10%,尚含茴香醛(anisaldehyde)、 α-蒎烯、二聚戊烯(dipentene)、莰烯、苧烯、β-蒎烯、β-香葉烯(β-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p-傘花醇(p-cymol)、草蒿腦(estragole)等。此外,果實尚含脂肪油12%~18%,油中含巖芹酸(petroselinic acid)、亞油酸、棕櫚酸、花生酸、山萮酸(behenic acid)等。另外果實含槲皮素、植物甾醇酰基β-果糖呋喃甙 (phytosteryl-β-fructofuranoside)、7-羥基香豆素、6,7-二羥基香豆素、齊墩果酸、谷甾醇、豆甾醇、△7-豆甾烯醇(△7-stigmastenol)、菜油甾醇、膽甾醇、△7-菜油甾烯醇(△ 7-campestenol)、△5-燕麥甾醇(△5-avenasterol)、菜油甾二烯醇(campestadienol)和豆甾二烯醇(stigmastadienol)。

中藥化學鑒定:取本品粗粉2g,加乙醚 6ml,冷浸4小時,濾過,濾液濃縮到小體積,點樣於濾紙上,幹後滴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鹽酸試液2~3滴,斑點顯桔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