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因為我們無法早起,而後還要優雅地吃完自助早餐,又匆匆逛了壹下菜場,買了點海鮮,(我還是比較理智的,品種多,數量少,不像二姐……)回酒店搬行李……出發沒多久,姐夫就餓了。
他說要找地兒吃午飯了,沒辦法,他是司機,他說了算。百度查找附近有沒有什麽古鎮?
二姐找到壹個叫駱駝橋的“偽古鎮”(為什麽這麽說呢?那是有理由的,各位朋友耐心往下瞧。),我喜歡貨比三家,還喜歡詳細看資料,姐夫如餓狼附身,嫌我磨蹭,於是就決定用二姐的導航,任憑我再三主動提議去附近的十七房,也不肯回頭。
事實證明,我又對了,不聽我的話,姐夫肚子都要餓穿了,如果不是有隨行的薩其馬墊墊底的話。
轉了壹圈,發現駱駝橋是壹個街道辦事處,有個駱駝團橋的體育場,沒有古鎮,至少我們沒找到。
就這麽壹波三折,姐夫才聽取了我的建議,來到了這個叫鄭氏十七房的古鎮。
我們在附近壹家農家樂就餐,吃慣了便宜的海鮮,再來這裏覺得賊貴,落差太大。還好我們不餓,這裏的廚師手藝不錯,出門在外,不能太挑食。
吃完午餐,姐夫又要去速寫,我們則去十七房古鎮逛逛。還是我與二姐花20元買了門票,獨獨我們倆買門票,我就覺得莫名不爽。要不是進院後,發現這裏的古建築很有特色,是明清時期的老房子,我會壹直覺得腎虛。
我原本以為,這裏是壹個姓鄭的商賈,富甲天下,娶了17房姨太太,生了壹群孩子,於是就有了這麽壹座村落……
為了寫文,謹慎起見,我特地查了壹下百度,卻發現與我的猜測大相徑庭。我這麽心高氣傲的人,也會突然覺得自己好俗氣,惡意猜測人家,低級趣味擊破了底線。
這裏與烏鎮那些個古鎮相比,勝在建築有個性,環境也清凈,遊客少。而我對這些院落,也有莫名的熟悉感,親切感。
下面摘錄下部分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搜索壹下詳細介紹,真心不錯。
鄭氏十七房系鄭氏壹支南遷後世居之地。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季弟友鄭桓公於陜西華縣立“鄭國”為王。
五代時,社會動蕩,戰爭頻繁,民不聊生,鄭氏壹族三次舉族南下。
據清光緒《鄭傳笈朱卷》載,鄭氏壹支“宋南渡遷居靈緒鄉(今鎮海澥浦壹帶)擇山之陽塘路沿,稱路沿鄭。傳六世之後,分居十七房,始祖賁,明貝也 贈登士郎,晉封林郎”,後繁衍成族。現存“鄭氏十七房”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現有鄭氏群宅住民335戶,1024人。
十七房面積6萬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絕大部分為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建築,今留有恒德房、恒祥房、三房堂房、大祖堂房、後堂樓房、立房、新房、四份頭、老陸家、大弄、東弄、後新屋、河跟沿等“四水歸堂”的單進和多進滌宅大院10余幢,二層磚木結構。
馬頭墻、廂房、石雕、牌坊等,具有壹定的特色。廂房與廳堂的構築風格融為壹體。群墻外,墻河環城,綠水垂柳,家家有埠,四周有橋,宅中有街,街中有市。
建築具有江南水鄉風格,又兼有宮殿般的布局結構,中軸線、橫軸線極為明顯,經過歷代增擴,建築規模恢宏,工藝精湛,畫梁飛檐,精雕細刻。
宅內還保留著還遺留著乾隆年間成親王親筆題詞“淇水煙波半含春色”的木刻手跡。在村民中還保留著清代牌樓石刻“聖旨”匾額。
俗話說:十七房有三寶,棋桿最多、最高,寧波都能看到;十七房三年不下雨,河水不會涸;十七房馬頭墻最多,壹級要比壹級高,臺風吹不到。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市中有店、有鋪、有坊、有消防。宅外有環河,家家有埠頭,小河外有大河,直通寧波,河邊小橋流水、鴨子戲水、楊柳拂岸、倒影橫斜。
我沒看到鴨子戲水,大概在重新裝修,院內的雞、鴨、鵝、孔雀、豬、羊都被關了起來,很是可憐。
我隨意拍了壹些照片,刻錄進腦海裏的景象,卻讓人欣喜不已。亦不多啰嗦了,請看照片吧!
這蛇我必須著壹下筆墨,我從未與壹條蛇兩相對望過5分鐘以上。
事實上,我闖入這裏的時候,看見壹只鹡鸰與它在兩相對望,不過它們距離近些,幾乎不超過10公分,我覺得新奇,便想拍下這個場景,誰知才舉起手機,鹡鸰就飛走了。
我定定地看著那條蛇,仿佛舊相識,很奇怪,它不怕我,我也不怕它。後來鹡鸰以為我“飛”走了(或許鳥都會這麽揣測人類),又飛來蛇身邊,我心想機會來了,可手機壹舉起,這家夥發現我沒走,就又飛走了……
無奈之下,我只得留下小銀蛇的珍貴身影。它看了我良久,後來大概覺得沒勁兒,或者是發覺不是它要等的人,亦或者,它覺得自己等的那個人由於轉世長殘了,它不稀罕了。於是,它掙紮了幾下,就匆匆遊走了。
倒也不是我迷信,但是,覺得這地方真的有那麽些親切感,比如那條蛇,仿佛是等了幾百年的朋友,為了我驅車前來的真情,它在原地兒等了我好久……
或許,路過壹個地方,遇見壹些人,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亦或者,是前生今世的約定,在某個不經意間,不知不覺地赴約,踐行。
這十七房,相遇雖意外,實則覺驚喜。人生本來處處有意外,時時會有驚喜。好心態,永遠能遇到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