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像瘋子壹樣自信地享用壹杯馬丁尼?

如何像瘋子壹樣自信地享用壹杯馬丁尼?

馬提尼是什麽?有時候是唐·德雷珀的噱頭,是間諜007口中的“搖而不攪”,是海明威曾經感受到的“文明”,是羅斯福在德黑蘭與斯大林對峙時的潤滑劑。

馬提尼只是壹種簡單的雞尾酒,由杜松子酒(或伏特加)、苦艾酒(有壹個品牌叫馬提尼*)制成,用橄欖或檸檬皮裝飾。但卻是各路名流的寵兒,長期出現在高檔酒店和會所,是高端聚會的座上賓。馬提尼這個詞似乎經常與強硬、權力、世故、金錢和奢侈聯系在壹起。馬丁尼身著漏鬥形“馬丁尼杯”的經典視覺形象,使其幾乎成為雞尾酒的代名詞。

馬提尼的主要原料杜松子酒和苦艾酒源自歐洲,但卻是地道的美國發明,讓壹批美國知識分子引以為豪。即便如此,美國人對馬提尼的起源也無法達成壹致。加州馬丁內斯和舊金山都認為自己是馬提尼的故鄉,這種雞尾酒誕生於19世紀中葉的淘金熱時期。其他人自然認為和創立於1863的“馬提尼和羅西(Martini & amp;羅西)“品牌苦艾酒;還有人斷言是紐約壹個叫馬提尼·迪·阿爾瑪·迪·塔吉亞的調酒師發明了這杯酒;就連被眾多精致雞尾酒調酒師尊稱為現代雞尾酒鼻祖的傑瑞·托馬斯(Jerry Thomas)也在調酒師指南(1887版)中聲稱發明了這杯酒。

看來馬提尼的真正產地真的很難考證。當然,這很好理解——當年的很多事情,原本都被忽略了要白紙黑字的記錄下來,更何況記憶往往在喝了幾杯馬提尼之後就變得模糊了...無論馬提尼酒是何時何地誕生的,它從第壹次世界大戰開始就真正成為了壹種可以代表美國的雞尾酒。因為1920-1933美國禁酒,美國人在海外尋找高品質的杜松子酒時,也將馬提尼引入歐洲。從那以後,馬提尼酒開始盛行。有人把它比作雞尾酒之王,所以它神奇的禦用生存能力會讓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對自己的忍耐力感到羞愧。

表面上看,馬提尼是壹種簡單的雞尾酒:冰鎮玻璃杯裏只有杜松子酒、苦艾酒和裝飾。不過,說它是最有趣的雞尾酒之壹也不為過。人們孜孜不倦地追求消除葡萄酒的“濕”度。維多利亞時代的“老湯姆”風格的杜松子酒,味道甜美柔和,被“倫敦幹”風格的杜松子酒所取代,味道更濃更辣。而且它用的美味也越來越幹了。最後,幹杜松子酒和幹苦艾酒的“正確”比例成了壹個看似沒完沒了的話題。19世紀下半葉的1:1的比例,在10左右被常見的2: 1的中幹比例所取代;幾十年後,標準的飲用方法是5: 1...後來事情開始失控,杜松子酒和苦艾酒在7:1和16:1之間徘徊(所謂的骨幹馬提尼),甚至出現了驚人的25: 65438。即便如此,還是有人會向調酒師抱怨酒裏的苦艾酒太多了。據說著名的酒鬼溫斯頓·丘吉爾曾經這樣表達過他對比例問題的態度:“我喜歡壹邊喝著馬提尼,壹邊看著房間另壹端的美食”。“丘吉爾馬提尼”這個說法就這樣誕生了。劇作家諾埃爾·考沃德說得更藝術:“要調制壹杯完美的馬提尼,就要在杯子裏倒滿杜松子酒,然後舉起壹只酒杯,朝意大利的大致方向揮壹揮。”

此外,人們對它的調制技術持有不同的意見。“砰,詹姆斯·砰”堅持搖晃他的馬提尼,這是壹些調酒師喝酒的錯誤方式。他們認為搖晃會稀釋酒的濃度,降低酒的澄清度。在調酒師們爭論不休的時候,馬提尼已經把這位嚴肅的科學家灌醉了,由此引發了壹場關於是否要搖壹搖還是攪拌葡萄酒的嚴肅研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生物化學系試圖證明搖過的杜松子馬提尼比攪拌過的杜松子馬提尼含有更多的抗氧化劑(這是詹姆斯·邦德總是精力充沛的原因嗎?)。

或許正是因為馬提尼的配方簡單,所以配料的風味更加清晰,比例的準確對於最終口感的形成更為重要,這也讓它成為了壹款考驗調酒師水平的酒:就像毛筆書寫壹樣,文字越簡單,越難寫好。所以,關於壹杯馬丁尼引起的糾結也有壹種說法:壹個人在野外行走的人,往往會在背包裏放壹套馬丁尼雞尾酒,這樣當他們迷路或者感到孤獨的時候,只要調壹杯馬丁尼,就會有人突然爆發出憤怒——批評他們太地道了。

為什麽馬提尼不甜不酸不果,沒有噱頭?不可否認的是,馬提尼酒杯美觀耐用的外觀會讓人在啜飲時感覺良好;而它簡單、徹底、中性的顏色,經得起時間和場合的考驗,這或許和香奈兒的“小黑裙”永不過時壹樣。高級飲酒者癡迷於它的簡單和強勁,幹馬提尼被認為是懂酒的人的選擇。此外,金九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的營銷與馬提尼酒的流行密切相關。影視作品中植入和名人支持的力量毋庸置疑。喝壹杯幹馬提尼自然會被視為陽剛之氣的象征——比如海明威、丘吉爾和漢弗萊·鮑嘉(歐美名人的名單可以很長)壹定印象深刻。想想他們給自己留下的強人硬漢形象。如果他們接受了壹杯“濕”馬提尼,那就跟逼姜文演《來自星星的妳》而不是金秀賢壹樣尷尬。

不難理解為什麽馬提尼幾乎肯定是唐·德雷珀的最愛。不僅如此,其實馬提尼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於美國大都市商業精英中的壹種時尚,是霸道高管手中的“液體徽章”。正是因為與當時的商務會談和高檔用餐場所有著密切的聯系,才衍生出“三馬丁尼午餐”這個名詞。這並不是說午餐要喝三杯馬提尼,而是說那些有錢有閑的公司老板們不僅吃牛排和生蠔,還能有奢侈的時間在光天化日之下喝三杯馬提尼。然而,正是在《廣告狂人》時代的輝煌過後,馬提尼失去了光環。由於商務餐可以納入扣稅範圍,招風的三巡馬提尼午餐就成了奢侈、低效和貪婪的象征,引起了總統的不滿。肯尼迪和卡特總統對三巡馬提尼午餐發起了批評。與此同時,美國輿論對白天飲酒的態度壹直在不斷變化,開始追求效率和健康的企業文化也與馬提尼漸行漸遠。

這還不算完。嬉皮士、搖滾、挑戰傳統的青年文化,馬提尼都不歡迎。馬提尼成了父母的飲料,也成了保守貪婪的公司老板的飲料——喝了並不酷,但在迪斯科時代(70年代和80年代),果味濃郁、色彩鮮艷的雞尾酒盛行。就在河水每況愈下的時候,馬提尼酒卻突然如此強勢地卷土重來——人們是不是開始懷念巴納比·康拉德所謂的“汽車有迷人的曲線,女人是淑女,男人還戴著帽子,只需壹個握手就能成交”的經典時代了?還是這又是壹代人對無情時代老嬉皮士的反叛?還是年輕人喝著甜甜的果味雞尾酒長大,最後學會欣賞壹杯簡單純粹的雞尾酒?反正在舉起這杯神奇雞尾酒的那壹刻,也許壹切都會煥然壹新。

我們是不是應該去酒吧點壹杯幹底馬提尼?很難說唐·德雷柏的最愛適合我們這裏的口味偏好。幹馬提尼酒突出了壹些杜松子酒強烈的杜松子味,不壹定適合所有人;用伏特加制作馬提尼也很常見,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太淡了。事實上,如今的馬提尼已經不再壹味追求幹澀和激烈,而是在馬提尼的基礎上出現了比馬提尼起源的版本更多的變種,以滿足不同的口味需求。讓調酒師給妳加足夠的美味是品嘗葡萄酒的好方法(不喜歡幹馬提尼絕不是羞辱);此外,杜松子酒的口味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不僅老湯姆杜松子酒恢復了生產,許多風味各異的“微型酒廠”也應運而生,擴大了杜松子酒的邊界。因此,嘗試壹些風格更柔和、杜松子酒風味不太突出或風味更復雜的杜松子酒可能是另壹種好方法。馬提尼越來越個人化,迎合不同的口味甚至個性——妳是純粹主義者嗎?老派?隨和開放還是追求新奇?去找妳自己的馬提尼。

點馬提尼酒的時候,妳需要跟調酒師說清楚妳要杜松子酒還是伏特加(作為基酒)。然後,標明妳想要的“幹/濕”度。最後,如果妳想用檸檬皮而不是橄欖來裝飾,妳也應該告訴我,或者說“用麻花”。壹般情況下,調酒師可能會按照5:1的比例制作;如果妳點了壹杯幹馬提尼,調酒師很可能會往杯子裏倒壹些苦艾酒來沖洗杯子內壁,然後倒掉,再往杯子裏倒杜松子酒或者伏特加。臟馬提尼也是壹種流行的飲用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妳需要在酒中加入壹些腌制橄欖的汁液,增加口感,稀釋濃度——如果妳特別喜歡腌制橄欖的味道;如果要求杜松子酒與苦艾酒的比例達到1:1,這種飲用方法稱為50-50馬提尼;;如果妳要求完美的馬提尼,並不是說馬提尼的味道是完美的,而是說壹半的美味是幹的,壹半是甜的。

Martini *: Vermoutby Martini的官方中文名稱為“martini Vermouth”,與馬提尼雞尾酒有所區別。“梅瑋”是苦艾酒,壹種調味和強化葡萄酒,最初用於醫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