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葡萄之鄉是哪裏 ?如題 謝謝了

葡萄之鄉是哪裏 ?如題 謝謝了

葡萄之鄉——吐魯番 -------------------------------------------------------------------------------- 吐魯番總是和葡萄連在壹起。 吐魯番的葡萄,最負盛名,譽甲天下。 吐魯番的葡萄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吐魯番的葡萄質量,在世界上首屈壹指。 吐魯番被國家確定為西北地區惟壹的葡萄商品生產基地,是我國葡萄主產區。吐魯番的葡萄也是世界上主要的高產水果之壹。 溯源 吐魯番盆地種植葡萄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就發現這裏種植葡萄。早在十六國北涼時,吐魯番就開始有了栽培葡萄的記載,阿斯塔那墓葬中出土了這壹時期任命管理澆葡萄地官吏的文書。 《北史·高昌傳》和《梁書·高昌傳》,都有吐魯番“多五果”、“多葡萄”的記載,到南北朝時,吐魯番已成為重要的葡萄種植基地。 吐魯番出土的麯氏高昌王朝時的《高昌勘合高長史等葡萄園畝數賬》和《高昌延長六年(566)呂阿子求買桑葡萄園辭》,就是有關葡萄園租種賬籍和買賣葡萄園的契約,這兩件文書說明,當時種植葡萄已很普遍。唐代吐魯番的葡萄栽種技術已廣泛傳人中原地區。至明代,甘甜無比的無核白葡萄在吐魯番地區廣泛種植。正如《農政全書》所說:“西番之綠葡萄,名兔睹,味勝刺蜜。無核,則異品也。” 清代對吐魯番葡萄的記載更屢見史料,詩人也紛紛吟詩贊嘆。著名詩人肖雄在《果瓜》詩中寫道: 蒼藤蔓架覆檐前,滿綴明珠絡索圓。 賽過荔枝三百顆,大宛風味漢家煙。 詩中的“絡索”即指葡萄串。 肖雄在詩註中解釋說:“有數種,壹為白葡萄,即漢時所進之綠葡萄也……其甜足倍於蜜,無核而多肉。”故有“大宛風味漢家煙”之句。 詩註中還提到吐魯番盛產的馬乳葡萄、瑣瑣葡萄等品種,但堪稱上品者仍是無核白葡萄。 肖雄還在文中記載說無核白葡萄“大逾蠶豆,滴溜珠圓,色在碧白綠之間,寶光晶瑩,與玉無辨,因幹後色白,故名。” 吐魯番葡萄品種很多,至今已發展到500個優良品種。著名的是無核白葡萄,另有碩大的馬乳葡萄、以藥用為主的瑣瑣葡萄,還有紅葡萄、喀什哈爾、黑葡萄,以及從國外引進的艾麥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堪稱“葡萄博覽園”。 吐魯番葡萄的生長壽命很長,成片古老葡萄園隨處可見。數十年、上百年的葡萄藤,結果仍很旺盛。 如今吐魯番市區內外,大街小巷,居民的房前屋後,到處是葡萄園,葡萄架,葡萄串串,噴香溢甜,成為名副其實的葡萄城了。有詩曰:戈壁火洲吐魯番,葡萄萬架珍珠串。濃蔭壹片蔽炎日,坎井千條水潺潺。 葡萄美酒夜光杯 葡萄酒的釀制及飲用葡萄酒的習慣,應與葡萄的種植業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葡萄的種植及葡萄酒的釀造,由波斯、埃及經中亞傳人新疆,不會遲於西漢。張騫通西域,就向朝廷帶去了西域種植葡萄和釀造葡萄酒的信息。 《北史·高昌傳》最早記載了高昌“多蒲桃酒”。 《太平廣記》中又記載,南朝梁國大同年間(535~545),高昌國遣使邊金陵(今南京)貢獻葡萄酒。 高昌墓葬中曾發掘出這壹時期的葡萄酒作坊遺址和酒壇、葡萄枝條、葡萄幹、葡萄種子等實物。 《冊府元龜》記載,唐初“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代或有貢獻,人皆不識。及破高昌,收馬乳葡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太宗自損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緹益,既頒賜群臣,京師始得其味。”說明唐以前新疆葡萄酒已進入皇宮,其後又由唐太宗親自倡導,學習吐魯番葡萄酒的釀制技法。可見唐代時吐魯番已向中原輸出馬奶子葡萄和葡萄酒釀造法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胡姬美如花,當壚笑春風”。“五陵少年金市東,銀勒白馬度春風。落花踏進遊何處,笑人胡姬酒肆中。”…… 這些唐詩名句,說明唐朝長安非常盛行西域的葡萄酒。雖然長安已引種了吐魯番的葡萄和掌握了吐魯番葡萄酒的釀造技術,但當時的詩仙文魁們,還是要到西域“胡姬”開的酒肆中,飲用正宗的西域和吐魯番所產葡萄酒,陶醉於葡萄美酒“甘而不飴,酸而不酢”的芬芳之中。 清代著名詩人肖雄曾在吐魯番居民家中做客,看到當地 飲葡萄酒的盛況,他在《飲食》這壹組詩中寫道: 新釀葡萄甕始開,全家高會敬擎杯。 還看馬乳融成未,吩咐央歌再娶來。 肖雄在詩註中說,吐魯番“男女皆好飲而多量。酒有數種,最上之品莫如葡萄所釀,初釀成時,色綠味醇。若再蒸再釀,則色白而猛烈矣,性甚熱。飲之可除寒積之癥”。 在新疆的水果中,被人們稱為“珍珠和瑪瑙”的就是葡萄。新疆葡萄甲天下,久負盛名。 無核白、無核黑、馬奶子、百家幹、木納格,喀什哈爾、黑葡萄、和田紅、粉紅太妃……鮮艷似瑪瑙,晶瑩如珍珠,翠綠若翡翠……令人垂涎欲滴。 無核葡萄並非無核,只是種子發育不完全,吃起來不覺得有核,所以稱“無核”,它是用扡插和壓條方法繁殖的。 如魏文帝曹丕在壹篇詔令中說:“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葡萄說。當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娟,脆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鞠孽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他方!之果,寧有匹之者……” 照曹丕看來,葡萄是比南方的龍眼荔枝,更好的果類。 《本草》上則說:“葡萄氣強誌,令人肥健,耐饑忍風寒,苧食輕身延年。”葡萄不僅味美,而且營養價值也很高。無怪乎內地有人把葡萄當作壹種補藥來服用。 普及《漢書》《西域傳》中說:“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漢使采葡萄、目宿種歸。天子以天馬多,又外國使來眾,益種蒲陶,目宿離宮館旁,極望焉。” 漢末,魏晉南北朝時期,除皇宮別苑種植葡萄外,壹般出身於地主階級的士大夫,在他們的園林別墅中也種植葡萄。 晉《宮閣名》中提到:“華林園葡萄百七八十株”。鐘會的《葡萄賦》中說:“余植葡萄於堂前,嘉而賦之。” 楊街之的《洛陽伽藍記》提到寺院種植葡萄的情況嚴《白馬寺》浮圖前奈林、葡萄,異於余處。枝葉繁衍,子實甚大。奈林實重七斤,蒲萄實偉於棗,味美殊美,冠子中京(即洛陽)。帝至熟時,嘗詣取之,或復賜宮人,宮人得之,轉餉親戚,以為奇異。得者不敢輒食,乃歷數家。京師語曰:白馬甜榴,壹實直(值)牛。”這個時期內地種植葡萄還不是普遍的。 唐代以後,新疆的葡萄繼續向內地輸入。 《唐書》上說:“太宗時,葉護獻馬乳蒲萄壹房,長二丈余,子亦稍大,其色紫。” 而“長安,洛陽兩地出土之古鏡甚多,其中有壹種上鐫海獸、海燕以及葡萄花紋者,最為精美。前人稱此種古鏡為海馬葡萄鏡,以至屬於漢鏡壹類,近始知其為唐鏡。海馬葡萄花紋圖案,傳自西域,以至鑄鏡,唐代始盛,是亦唐代兩京盛行西域文明中之壹小例也。”說明,在當時,葡萄逐漸地申稀見之物變為常見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