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的同事上周因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了,是在單位發生的,等救護車到來時人已經不行了,根本沒有挽救的機會,可惜了同事則50出頭,丟下了妻兒老小就走了。但有個問題張先生想知道是為什麽?半年前他的鄰居、壹位70多的老人在家也發生了心肌梗塞,但經120急救送到醫院撿回了壹條命,難道年齡越小發生了心肌梗塞越兇險嗎?
首先要說的是,張先生的同事發生的是猝死,是心肌梗塞中後果最嚴重的壹種,而他的鄰居之所以能撿回壹條命是因為發生了程度較輕的心肌梗塞,只要及時疏通堵塞的血管就可以解除危機。事實上,年齡越大的人發生心肌梗塞後死亡的風險越大,但我們經常見到四五十歲的人發生了心肌梗塞後失去生命的更多,這又是為什麽呢?
實際上導致這種後果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心肌梗塞的救治是否及時,因為心肌梗塞的黃金治時間只有2個小時,除非是發生了心臟破裂等最兇險的情況回天無力外,能否做到把預防工作做在前以及是否能及時發現心肌梗塞,是有沒有機會挽回生命的關鍵。
來看這樣壹組臨床統計數字:在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的人群中,25-34歲年齡組,90%以上在院前死亡,意味絕大多數人根本來不及去醫院;在35-44歲的年齡段中,80%在去醫院前死亡;年齡55-64歲的人,院前死亡率大約是70%;65歲以上的人,院前死亡率是60%。
需要說明的是,這組數字並非是說年齡大的人心肌梗塞發生後死亡率就低,而是表示年輕人發生的心肌梗塞往往比老年人的發病程度更嚴重,這又是為什麽呢?
心肌梗塞發生的病理基礎是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並有斑塊形成,斑塊在某此因素的作用下發生了破裂,斑塊中的粥狀脂質物暴露在血液中引起大量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堵塞了血管致使心肌受損壞死。由此可見,要防治心肌梗塞壹是要阻止延緩血管上形成斑塊,二是要避免斑塊發生破裂,三是要采取相應措施阻止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反觀中青年人,首先在思想上對自己的身體 健康 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少人認為心肌梗塞只有老年人才會發生。實際上現如今高血糖、高血壓、高尿酸、飲食不節、吸煙飲酒、久坐不動、經常熬夜等導致血管病變發生的危險因素在中青年人中更為嚴重,使得血管病變發生越來越低齡化,心腦血管病發生風險增大且病情兇險程度更高,可以說人為地造成了中青年人心肌梗塞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後果。
因此,中青年人要避免心肌梗塞猝死等嚴重後果發生,就要把預防工作做在前,即使沒有身體的不適也要定期體檢,尤其要將與血管病變發生關系最為密切的壹些客觀指標控制達標,才能避免心肌梗塞猝死的發生,主要指標包括: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這些指標在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後仍然不能達到要求,就要及時服用相關藥物,把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去除掉,才能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避免悲劇的發生。
腦梗塞發生前7到30天,身體會發出十個信號,妳知道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