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栽培技術
生長環境
川芎喜歡濕潤的環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然而,川芎的栽培階段和貯藏期。需要寒冷的氣候條件。生長期為280至290天。平壩地區應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的砂壤土。
繁育方法
川芎。使用莖節(熊陵子)作為種子。每年地面枯萎後,挖出川芎,切去根部以上莖節,每個節有1至2個芽,每公頃耗籽約2250斤,下面的大根莖加工成商品。幼苗是在下壹年的恐慌之前種下的。畦深12 ~ 16 cm,行距約20 ~ 25cm * 35cm,每個穴放1 ~ 2株苗,芽尖朝上,蓋6cm細土,基肥每公頃15000 ~ 22500kg。
土地選擇和準備
選擇氣候涼爽的高山和陽山,或低山和半陰半陽山的貧瘠土地或粘壤土。種植前,清除雜草,開山造地,精細化處理,挖30 cm土後,做出1.5 m寬的邊框。
在山區選地整地培育繁殖材料,選地後除雜草,就地燒灰作基肥,將耕地耙平至25 cm左右,根據地形和排水條件做寬1.7-1.8米的畦。平壩地區種植,第壹茬多為早稻(早稻第壹茬最好是綠肥如苕子、紫雲英)。收割後鏟去稻堆,做畦,畦寬約1.6m,寬33 cm,深約25 cm,將表土挖松,形成魚背形。最好先在畦沿上鋪堆肥或糞肥,挖掘時與表土混合。
適時播種應在立秋前後進行,不晚於8月底。過早,幼苗在高溫影響下容易幹枯;來不及了,氣溫下降了,對根莖生長不利。種植要在晴天進行,最好當天種植完畢。種植前,所有的川芎。沒有芽或芽受損、莖被蟲咬、節被蟲咬或芽已發芽的,都要除去。然後根據川芎的大小分等級種植。種植時,應在畦沿上橫開淺溝,行距30至40厘米,深約3厘米。然後,按照17-20cm的株距,將川芎斜放入溝中,將芽頭輕輕向上壓,栽得不深不淺,壹半露在土面上。同時,兩種川芎。行間應在兩端種植,每隔10行種植1行紫菱,以補充苗木。種植後,用混有細土糞或火土灰的堆肥覆蓋川芎的節。最後用1層稻草覆蓋邊框,避免陽光直射和雨水侵蝕。每畝用川芎30到40公斤。
田疃管理
中耕除草壹般進行4次。第1次是8月下旬秧苗全部培育後,淺鋤1次;間隔20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淺松土,不傷根;每20天第三次除草,此時正值地下根莖生長高峰期,只拔除雜草,不適合中耕;第四次於次年10月中下旬在當地上部莖葉上晾曬黃石,先清理田間幹枯的莖葉,不中耕除草,在根標周圍培土,以利於根莖安全越冬。這壹次,產區農民稱之為“冬藥”。
合理施肥在種植川芎後的第壹年和第二年,當地上部莖葉生長旺盛,形成壹定的營養面積。當產生大量的幹物質時,營養物質可以被輸送到地下根莖,以促進它們的生長和健康。因此,種植後兩個月內要集中追肥三次,可結合中耕除草。第1次,每畝施糞水1000 ~ 1500公斤,腐熟餅肥25 ~ 50公斤,用3倍水稀釋,混勻穴位敷貼;第二次每畝用1500-2000斤花露水和30-50斤腐熟餅肥,用2倍水稀釋。第三次每畝先施2000-2500斤屎水,用1倍水稀釋,再用500斤餅肥、火泥灰、堆肥、屎混合成幹肥,施於株旁穴內,然後覆土。初霜前時間合適,太晚,有機肥不易分解,肥效不高。次年1月冬藥時,結合土壤栽培,施幹糞1倍,2、3月返青後,施稀人畜糞便水1倍,促進生長,增加產量。
收獲加工
最佳采收期為種植後第二年後的4-5天。壹般是從小滿到芒種收割。采收過早,地下根系不足,產量低,影響種植者收入;收割太晚,根部已經成熟,容易爛在地裏,也導致產量減少,直接影響種植者的收入。采收時,晴天把整株摘下來,去掉莖葉,去掉泥土,在地裏稍微曬幹後,把根運回加工。
及時加工采收要及時曬幹,壹般用炕。火力不要太大。上炕的時候,壹天要上下翻1次。2到3天後,當它散發出強烈的香味時,妳應該把它放在竹籃裏搖動,以便除去沈澱物和須根,然後妳就可以得到產品。幹燥速度約為30%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