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麽關系?

八大菜系的形成與當地自然環境和經濟狀況有什麽關系?

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魯菜的形成和發展與由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習俗尚好有關。山東是我國古文化發祥地之壹。地處黃河下遊,氣候溫和,膠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和黃海之間。境內山川縱橫,河湖交錯,沃野千裏,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發達。其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三位;蔬菜種類繁多,品質優良,是號稱“世界三大菜園”之壹。如膠州大白菜、章邱大蔥、蒼山大蒜、萊蕪生姜都蜚聲海內外。

水果產量居全國之首,僅蘋果就占全國總產量40%以上。豬、羊、禽、蛋等產量也是極為可觀。水產品產量也是全國第三,其中名貴海產品有魚翅、海參、大對蝦、加吉魚、比目魚、鮑魚、天鵝蛋、西施舌、扇貝、紅螺、紫菜等馳名中外。釀造業歷史悠久,品種多,質量優,諸如洛口食醋、濟南醬油、即墨老酒等,都是久負盛名的佳品。如此豐富的物產,為魯菜系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原料資源。

NO2 八大菜系之粵菜

粵菜系也是我國八大菜系之壹。其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壹向得天獨厚。早在西漢《淮南子·精神篇》中載有粵菜選料的精細和廣泛,而且可以想見千余年前的廣東人已經對用不同烹調方法烹制不同的異味已遊刃有余。在此以前,唐代詩人韓愈被貶至潮州,在他的詩中描述潮州人食鱟、蛇、蒲魚、青蛙、章魚、江瑤柱等數十種異物,感到很不是滋味。但到南宋時,章魚等海味已是許多地方菜肴的上品佳肴。在配料和口味方面,采用生食的方法。到後來生食豬牛羊鹿已不多,但生食魚片,包括生魚粥等的習慣保留至今。而將白切雞以僅熟,大腿骨帶微血為準,則於今仍是如此。將粵菜的刀工精巧,配料講究相得益彰,口味註意清而不淡諸特點,表現具足。

粵菜還善於取各家之長,為我所用,常學常新。蘇菜系中的名菜松鼠鱖魚,飲譽大江南北,但不能上粵菜宴席。雖粵人喜食鼠肉,但鼠輩之名不登大雅之堂。粵菜名廚運用嫻熟的刀工將魚改成小菊花型,名為菊花魚。如此壹改,能壹口壹塊,用筷子及刀*食用都方便、衛生,蘇菜經過改造,便成了粵菜。此外,粵菜烹調方法中的泡、扒、烤、川是從北方菜的爆、扒、烤、氽移植而來。而煎、炸的新法是吸取西菜同類方法改進之後形成的。但粵菜的移植,並不生搬硬套,乃是結合廣東原料廣博、質地鮮嫩,人們口味喜歡清鮮常新的特點,加以發展,觸類旁通。如北方菜的扒,通常是將原料調味後,烤至酥爛,推芡打明油上碟,稱為清扒。而粵菜的扒,卻是將原料煲或蒸至膩,然後推闊芡扒上,表現多為有料扒。代表作有八珍扒大鴨、雞絲扒肉脯等。廣東的飲食文化與中原各地壹脈相通。其中壹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歷史上曾有多個另立王朝的內地人。歷代王朝派來治粵和被貶的官吏等,都帶來北方的飲食文化,其間還有許多官廚高手或將他們的技藝傳給當地的同行,或是在市肆上各自設店營生,將各地的飲食文化直接介紹給嶺南人民,使之成為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漢代以後,廣州成為中西海路的交通樞紐;唐代外商大多聚集在羊城,商船結隊而至。當時廣州地區的經濟與內陸各地相比,發展較快.

八大菜系之川菜

川菜系也是壹個歷史悠久的菜系,其發源地是古代的巴國和蜀國。據《華陽國誌》記載,巴國“土植五谷,牲具六畜”,並出產魚鹽和茶蜜;蜀國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代節熟,靡不有焉”。當時巴國和蜀國的調味品已有鹵水、巖鹽、川椒、“陽樸之姜”。在戰國時期墓地出土文物中,已有各種青銅器和陶器食具,川菜的萌芽可見壹斑。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統壹中國到三國鼎立之間。當時四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漸移向成都。其時,無論烹飪原料的取材,還是調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專業烹飪水平,均已初具規模,已有菜系的雛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後兩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時也就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這對發展生產有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秦代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到了漢代就更加富庶。張騫出使西域,引進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種,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飪原料和調料。西漢時國家統壹,官辦、私營的商業都比較發達。以長安為中心的五大商業城市出現,其中就有成都。三國時魏、蜀、吳鼎立,劉備以四川為“蜀都”。雖然在全國範圍內處於分裂狀態,但蜀中相對穩定,對於商業,包括飲食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堅實的基礎.

N4 八大菜系之湘菜

湘菜系即湖南菜,是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地區和湘西山區等地方菜發展而成。湘江流域的菜以長沙、衡陽、湘潭為中心,是湖南菜的主要代表。其制作精細,用料廣泛,品種繁多,其特色是油多、色濃,講究實惠。在品味上註重香酥、酸辣、軟嫩。

湘西菜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湘菜歷史悠久,早在漢朝就已經形成菜系,烹調技藝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在長沙市郊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中,不僅發現有魚、豬、牛等遺骨,而且還有醬、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遺物。唐宋以後,由於長沙曾是封建王朝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城市,因而湘菜系發展很快,形成了壹套以燉、燜、煨、燒、炒、溜、煎、熏、臘等烹飪技術,成為我國著名的地方風味之壹。解放以來,湘菜特色技術有了更進壹步的發展。

N5八大菜系之閩菜

閩菜系亦是著名的八大菜系之壹,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稱。在色、香、味、形兼顧的基礎上,尤以香、味見長。其清新、和醇、葷香、不膩的風味特色,在中國飲食文化中獨樹壹幟。

福建位於我國東南隅,依山傍海,終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其山區地帶林木參天,翠竹遍野,溪流江河縱橫交錯;沿海地區海岸線漫長,淺海灘遼闊。地理條件優越,山珍海味富饒,為閩菜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烹飪資源。這裏四處盛產稻米、糖蔗蔬菜、瓜果,尤以龍眼、荔枝、柑桔等佳果譽滿中外。山林溪澗有聞名全國的茶葉、香菇、竹筍、蓮子、薏苡仁米,以及麂、雉、鷓鴣、河鰻、石鱗等山珍美味;沿海地區則魚、蝦、螺、蚌等海產佳品豐富,常年不絕。據明代萬歷年間的統計資料,當時當地的海、水產品計270多種,而現代專家的統計則有750余種。清代編纂的《福建通誌》中有“茶筍山木之饒遍天下”,“魚鹽蜃蛤匹富青齊”的記載。

閩菜系歷來以選料精細,刀工嚴謹,講究火候、調湯、佐料,和以味取勝而著稱。其烹飪技藝,有四個鮮明的特征,壹是采用細致入微的片、切、剞等刀法,使不同質地的原料,達到入味透徹的效果。故閩菜的刀工有“剞花如荔,切絲如發,片薄如紙”的美譽。如涼拌菜肴“蘿蔔蜇”,將薄薄的海蜇皮,每張分別切成2~3片,復切成極細的絲,再與同樣粗細的蘿蔔絲合並烹制,涼後拌上調料上桌。此菜刀工精湛,海蟄與蘿蔔絲交融在壹起,食之脆嫩爽口,興味盎然。

N6 八大菜系之浙菜

南菜系以杭州、寧波、紹興三種地方風味菜為代表,成名較早。浙菜系的歷史也相當悠久。京師人南下開飯店,用北方的烹調方法將南方豐富的原料做得美味可口,“南料北烹”成為浙菜系壹大特色。如過去南方人口味並不偏甜,北方人南下後,影響南方人口味,菜中也放糖了。汴京名菜“糖醋黃河鯉魚”到臨安後,以魚為原料,烹成浙江名菜“西湖醋魚”。當時京師的名廚在杭州經營的名菜有“百菜羹”、“五味焙雞”、“米脯風鰻”、“酒蒸鰣魚”等幾百種,後來又出現了“南肉”。

浙菜系與眾不同的是因時因地而異。如杭州是全國著名風景區,宋室南渡後,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遊覽杭州風景者日益增多,飲食業應運而生。其制作精細,變化多樣,並喜歡以風景名勝來命名菜肴,烹調方法以爆、炒、燴、炸為主,清鮮爽脆。寧波地處沿海,特點是“鹹鮮合壹”,口味“鹹、鮮、臭”,以蒸、紅燒、燉制海鮮見長,講求鮮嫩軟滑,註重大湯大水,保持原汁原味。紹興菜擅長烹飪河鮮、家禽,入口香酥綿糯,富有鄉村風味。主要名菜有“西湖醋魚”、“東坡肉”、“賽蟹羹”、“家鄉南肉”、“幹炸響鈴”、“荷葉粉蒸肉”、“西湖蒓菜湯”、“龍井蝦仁”、“杭州煨雞”、“虎跑素火煺”、“幹菜燜肉”、“蛤蜊黃魚羹”等數百種。

N7 八大菜系之蘇菜 蘇菜系即江蘇地方風味菜。江蘇是名廚薈萃的地方。我國第壹位典籍留名的職業廚師和第壹座以廚師姓氏命名的城市均在這裏。制作野雞羹供帝堯食用,被封為大彭國,亦即今天的徐州,故名彭鏗,又名彭祖。夏禹時代,“淮夷貢魚”,淮白魚直至明清均系貢品。“菜美之者,具區之菁”,商湯時期的太湖佳蔬韭菜花已登大雅之堂。春秋時齊國的易牙曾在徐州傳藝,由他創制的“魚腹藏羊肉”千古流傳,是為“鮮”字之本。專諸為刺吳王,在太湖向大和公學“全魚灸”,其中之壹就是現在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漢代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首先在蘇、皖地區流傳。漢武帝逐夷民至海邊,發現漁民所嗜“魚腸”滋味甚美,南宋時期的明帝也酷嗜此食。其實“魚腸”就是烏賊魚的卵巢精白。名醫華佗在江蘇行醫時,與其江蘇弟子吳晉均提倡“火化”熟食,即食物療法。梁武帝蕭衍信佛,提倡素食,以面筋為肴。晉人葛洪有“五芝”之說,對江蘇食用菌影響頗大。南宋時吳僧贊寧作《筍譜》,總結食筍的經驗。豆腐、面筋、筍、蕈號稱素菜的“四大金剛”。這些美食的發源都與江蘇有關。南北朝時南京“天廚”能用壹個瓜做出幾十種菜,壹種菜又能做出幾十種風味來。此外,腌制鹹蛋、醬制黃瓜,在1500年前就已載入典籍。

N8 八大菜系之徽菜

徽菜系由安徽省的沿江菜、沿淮菜和徽州地方菜構成。沿江菜以蕪湖、安慶的地方菜為代表,以後傳到合肥地區,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沿淮菜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方風味菜肴構成。

皖南的徽州菜是徽菜系的主要代表,起源於黃山麓下的歙縣,即古代的徽州。後因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鎮成為“祁紅”、“屯綠”等名茶和徽墨、歙硯等土特產品的集散中心,商業興旺,飲食業發達,徽菜的重點逐漸轉移到屯溪,在這裏得到進壹步發展。宋高宗曾問歙味於學士汪藻,汪藻舉梅聖俞詩對答“雪天牛尾貍,沙地馬蹄鱉”。牛尾貍即果子貍,又名白額。徽菜系在烹調技藝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較少,重油、重色、重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