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男美女在屏幕上誇張地大喊:“這太好吃了。”覺得又可愛又搞笑。到了臺北,發現臺北人對美食真的很熱情。接待我的臺北MM遞給我壹大杯奶茶,甜甜壹笑:“全是糖和奶,想吃就別怕胖。”
新光三越的各種美食店都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但大多只是噱頭。嘗過了新鮮,終於懷念起臺北的老味道了。夜市那些老店都有這樣壹種時光停滯的味道。牛肉面攤開了幾十年,半筋半肉的大塊新鮮牛肉熬制的沸湯底清香撲鼻,配上帶筋的面條,還有壹點胡蘿蔔、青菜、小蔥,真的很好吃很香,嘴裏還有淡淡的甜味。我最喜歡的是中藥燉排骨,湯煮的新鮮排骨,還有當歸、黃芪、枸杞、甘草等十幾種中草藥。文火熬制幾個小時後,中藥的苦味被過濾掉但淡淡的藥香味還在,使它變得光滑而溫暖。難怪各個電視臺推薦的紅紙已經陸續貼在泛黃的墻上。
至於飯後甜點,是年輕人的最愛。像雪壹樣的小冰粒被刨冰機碾碎堆成小山的形狀,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紅豆、愛玉果凍或珍珠,最後澆上壹勺濃濃的紅糖汁作為點睛之筆。紅糖汁裏淡淡的藥味彌漫在碎冰裏,加上紅豆的香甜和愛玉珍珠的柔軟,華頌的入口沁人心脾,甜甜的。還有綠色的涼茶攤,各種草茶,冬瓜茶,磨骨露,蘆薈汁...都是正宗的古味,可惜肚子太小,只恨不能壹壹品嘗。
臺灣省人特別喜歡用“古風味道”這個詞來形容食物的傳統古風味道,也可以理解為“懷舊味道”。越成熟越懂得舊時光的美妙滋味,就像越老越懷念家鄉的美好。這也是為什麽饕餮之徒梁實秋先生說“故鄉是味道濃的時候”。
搭捷運參觀臺北
接近壹個城市並看到它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最方便的方式也許是乘坐公共交通。在臺北,由地鐵和地下鐵組成的捷運是關系最密切的公共交通之壹。
大概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頻繁接觸,臺北的故事似乎總是和捷運有關系。吉米用大彩筆講故事,失明的小女孩坐地鐵從壹個陌生的車站到另壹個車站,“尋找心中微弱的光”;痞子蔡的小說裏,女主角會騎著摩托車在捷運站門口等下班回來的男主角。捷運站人來人往,是故事發生的好地方。
喜歡臺北的捷運,玻璃明亮,空間寬敞,壹路風景好。車廂內,年輕幹練的白領們低頭認真地看著報紙或雜誌;還有年輕的男女學生,穿著藍色的校服,背著書包,壹臉燦爛地互相笑著。而專門為行動不便的人設置的深藍色兄弟會座位,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期,也總是空著,等待合適的人。
當然,臺北捷運站的設計也可以看出花了不少心思。臺大醫院站內的「手的組合」雕塑,展現的是救死扶傷的仁者精神,生命是如此的堅強與溫暖。中正紀念堂站采用民國設計,站口是壹個小院,鋪著深藍色琉璃瓦;在昆陽站的大廳玻璃上,有壹組旋轉木馬。當行人經過時,他們會播放優美的音樂。原來,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城市裏,小小的捷運站不僅賣著去目的地的車票,還為行色匆匆的乘客提供了溫暖。
上車,下車,走那些復雜交錯的捷運線路,最後深夜到達。風很涼,站在站臺上看著末班車開進來。MP3裏,斯蒂芬妮在唱:“我聽到地鐵和人山人海傳來的風”,這首歌是臺本作者易嘉陽寫的。我在想,在壹個城市裏,誰遇見誰是最美的意外。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壹個好書店。
大概每個愛讀書的孩子小時候都幻想過擁有自己的書店吧。就像梵高說的,“在我心裏,我總想畫壹個暮色中的書店,有著黃色和粉色的外表,就像黑暗中的光。”所以當我在暮色中遇見誠品書店的時候,我欣喜若狂,但更多的是夢想成真的不真實感。
作為壹家理想主義的文學書店,誠品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推開玻璃門,書店的布局明亮開闊,清新的空氣中夾雜著淡淡的咖啡香。歐式簡約的設計,有著沈穩優雅的基調,那些排列整齊的書籍,都沾著中國古典的墨水。書店按分類分成不同的板塊,每個板塊之間用斜坡或樓梯連接。到處擺放著長條凳和布藝沙發,展臺上未拆封的精裝書被方正地擺放著,供讀者閱讀。壹切都像私人圖書館壹樣溫暖。在臺北這個下雨的星期天,我選擇抱著書坐在幹凈的實木地板上,度過這樣壹段漫長而寧靜的時光。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信息越來越即時,網上書店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註。還有壹些書店從業者,抱著理想,固執地守護著我們的精神家園。就像誠品書店的店員,大部分都是年輕的男生或者女生。笑容幹凈清澈,還有點羞澀。但是壹說到我喜歡的詞,我就忍不住激動起來。眉眼間難掩喜悅。我真的很喜歡這種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