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絲與燒餅.南京人喜食的小吃品類眾多。如小籠包子、拉面、薄餅、蔥油餅、豆腐澇、湯面餃、菜包、酥油燒餅、甜豆沙包、雞面幹絲、春卷、燒餅、牛肉湯、小籠包餃、壓面、蟹黃面、長魚面、牛肉鍋貼、回鹵幹、鹵茶雞蛋、糖粥藕等。其中,幹絲與燒餅是南京人最喜歡的大眾化食品之壹。市民百姓少它不得,達官顯貴也常拿它來調換口味,因此,當年南京的大小菜館,無不兼營幹絲、燒餅。到茶館去吃東西,都是先上幹絲,再吃其他,專賣清茶的茶館是沒有的。
南京幹絲.是壹套獨特的制做方法,那些嫩而不老,幹而不碎的幹絲,均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切絲細、麻油香、醬油上乘(當地謂之“三伏抽秋”醬油)。原先的南京幹絲有素湯素煮和葷油肉絲幾種, 民國以後,新品種不斷增加。在清真寺有燒鴨幹絲、開洋幹絲等;在葷菜館有春筍幹絲、冬菇幹絲、蟹黃幹絲、雞肉幹絲等。
既賣幹絲,就要兼賣燒餅,當年南京燒餅以“蟹殼黃”最為叫座。它形如螃蟹,顏色如煮熟的蟹殼。這種燒餅用精白粉作原料,使堿適中,水溫壹定,揉面細致,餡子考究,入爐火候適當,故而,質量不同凡響。 回鹵幹與鹵雞蛋 南京小吃,還有回鹵幹和鹵茶雞蛋。回鹵幹是薄片的炸豆腐用水回煮。鍋中放上幾撮黃豆芽,以取其細微的清香和鮮味。鹵茶蛋取料貴在新鮮,最講究的是“頭生蛋”。店家將鮮蛋洗凈、煮熟、去殼,並在蛋白之上淺淺地劃幾條刀口,以便透味,入鍋加料烹煮要用文火,煮的時間不能太短。
糖粥藕.它是昔日南京小吃中又壹常見食品,每逢入夜,在炒米糖開水、炒元宵、丁當餃子、茶葉蛋等的叫賣聲之後,便傳來隈隈 “糖粥——藕!”的吆喝聲。此粥系壹般糯米煮成,既有稠米湯,又顆粒分明。粥中放紅糖,再加大節藕段,食用時,將藕段切成薄片,拌入粥中,藕呈淡紫色,片為深褐色,米粒則呈淡綠色。這便是南京老幼皆好的糖粥藕。它的價錢公道,溫涼適中,清香飄溢,較有甜味,因此,無論春夏秋,作為睡前點心,長期為當地人所樂道。
地道的南京風味小吃
南京因其不南不北的地理位置,造就南京人極其復雜的口味。在這裏,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幾乎都能火起來:杭幫菜、四川菜、泰國菜、印度菜……然而不管舶來的菜式有多豐富,有幾樣地道小菜始終是南京人的最愛:壹樣樣被拆開來吃的鴨子(鴨頭、鴨脖子、鴨翅、鴨肝、鴨血湯)、神秘的寡婦面、秦淮小吃以及最樸實的豆腐幹絲和燒餅。來到南京,這幾樣東西都是不可不嘗的地道味。
豆腐幹絲+燒餅:地道的古樸味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都”。公元229年,孫權在南京建都。後千余載,南京又數次成為京都,成為文化涵蘊豐富的歷史名城。諸葛亮嘆曰:“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在這座“帝王之宅”中,南京人至今百吃不厭的要屬豆腐幹絲了,幾乎每家餐館都有出售,其中又以夫子廟壹帶賣的最為正宗。在古樸的茶樓上聽風、看水,嘴裏嚼著柔韌的幹絲,確實別有壹番滋味。幹絲大都用雞湯烹煮,盛放在潔白的瓷碗裏,呈現出溫香軟玉的質感。會做生意的店家往往會選擇淺淺的小碗,裏面盛的幹絲只夠妳挑壹筷子———不是克扣斤兩,而是為了讓妳仔細品嘗這壹口,回味無窮啊。小吃畢竟是小吃,千萬不能當作飯菜———那樣無異於逼迫金枝玉葉的小姐去當幹粗活的保姆。但僅僅這壹口,足以叫妳窒息半分鐘。
除了豆腐幹絲,南京人也愛吃燒餅。燒餅大抵有兩種:酥油燒餅和普通燒餅。後者可以夾著油條吃,還可以蘸著麻油吃。
關於吃鴨:地道的全席味
在南京,最稱得上有地方特色的還是鹹板鴨。這個“板”字用得極妙,頗能形容這種腌制品的外形和質感。現在愛吃板鴨的南京人不多了,這裏流行的鹽水鴨,味道要比鹹板鴨更鮮嫩壹些,街頭巷尾到處可以看到賣鹽水鴨的攤檔。
鹹板鴨在明清極為有名,那時候腌制得很鹹,用句南京話來說就是“死鹹死鹹的,打死賣鹽的”。這壹方面便於長期保存,另壹方面也為了下飯,壹只鴨腿足夠妳下肚兩碗米飯。而現在,鹽水鴨主要作為下酒菜。
除了鹹板鴨,還有“鴨四件”,即鹵制的鴨翅膀、鴨腳爪。啃起來有點費勁,但因為是運動部位的“活肉”,所以很有嚼頭。
鴨肫幹更是壹絕。有的南京姑娘嘴饞,甚至把切成薄片的鴨肫幹當零食吃,比話梅更有回味。
南京人似乎跟鴨子有緣,把鴨子吃出了這麽多花樣。即使單以鴨子為食材,做上壹整桌的全鴨宴,也是件十分容易的事。而在眾多的小吃中,鴨血粉絲湯占據著霸主的地位,這鴨血比豬血更細膩溫軟,簡直是入口即化。
寡婦面:地道的土著味
南京最繁華的地方當算新街口。新街口有壹家小店,是靠賣寡婦面出名的。寡婦面,聽上去似乎不太吉利,但生意特好。該店門面不大,只夠擺幾張桌子,每次都站滿了等座位的人。很多時候,顧客的隊伍不得不拖到街上去,甚至壹直延伸到數十米開外。雖然在排隊,大家卻很有耐心的樣子,似乎為了吃上這壹碗面條,即使在風中“罰站”半小時也是值得的,可真夠執著的。
在長長的隊伍中,很多人就是新街口這壹帶寫字樓裏的白領,還有商廈裏的營業員。吃膩了午間盒飯,又不太習慣美式快餐,他們就拐進鬧市的小巷子裏,吃上壹碗熱騰騰的湯面,對付壹下饑腸轆轆的肚子。可這壹吃就上癮了,於是壹傳十、十傳百,寡婦面就火起來了。寡婦面的名稱,也就顯出它的好來了:多麽富有家常味和親和力啊,可見“俗”到家就成了“雅”。
走進店裏,只見墻上掛著壹塊黑板,用粉筆寫著十余種面條的名字和標價,有肉絲面、牛腩面、菜煮面、陽春面等等。據說其中做得最正宗的是皮肚面。皮肚是南京特色,在外地很難吃到,是將豬肉皮曬幹後在油鍋裏炸得蓬松又酥軟,然後切成條塊做菜料。將皮肚紅燒後做面條的澆頭,就成了皮肚面。面條要做得好了,真能比任何壹道大菜都要解饞。寡婦面是很典型的民間產物,雖屬小吃,卻浸透了南京的土著味。
夫子廟小吃:地道的雅致味
秦淮河可謂金陵古城的文化發源地,從東水頭至西水關全長4.2公裏的沿河兩岸,從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譽。自六朝至明清,十裏秦淮的繁華景象,曾被歷代文人所謳歌。夫子廟位於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夫子廟便是孔廟的俗稱。在這裏,妳能覓到南京最為雅致的風味點心。
夫子廟的點心小吃,選料考究、手工精細、造型美觀、風味獨特,興許是源於當年的秦淮畫舫。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和五香豆,永和園的開洋幹絲和蟹殼黃燒餅,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鴨油酥燒餅,六鳳居的豆腐撈和蔥油餅,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和紅湯爆魚面,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糕團等等,每個老南京幾乎都能毫不費力地報出這些花樣小吃的名字來。點上壹份清雅的雨花茶,在這裏吃上壹份噴香的小點,頓時覺得骨子裏都滲進了那股精致味兒。唆啦整理
南京著名土特產推薦
鹹鴨肫:外形美觀,肉質緊密,具有香、嫩、鮮、脆、不油膩等特點。食時清香爽口,有韌勁,越嚼越香,還有開胃助消化的功能。既可在宴席上作冷盤,又是旅途中的消閑佳品。鹹鴨肫煮食簡單,用清水泡軟,置冷水鍋中煮沸,再用文火煮壹小時即可。
板鴨:相傳南北朝時,侯景叛亂,包圍臺城,梁朝官兵為了守城廢寢忘食。時值初秋,南京百姓便取白鴨洗凈,加鹽和佐料煮熟後,把幾十只鴨捆壹捆,待送至城上時,鴨子已經又幹又扁。士兵們開捆煮食的時候,鴨子香氣撲鼻,他們都高興地說,這壓板了的鴨子真好吃,幹脆就叫板鴨吧。素有“六朝風味,白門佳品”之譽的板鴨,從選料、制作到煮食都有壹整套傳統方法。煮好後,晾涼切開,皮白肉紅,質嫩味鮮,余味無窮。
鹽水鴨:又名桂花鴨,是南京久負盛名的特產之壹,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鹽水鴨壹年四季皆可制作,現做現賣,現買現吃,腌制期短,不宜久藏。此鴨皮白肉嫩、肥而不膩,具有香、酥、嫩的特點,中秋前後色味尤佳。因為鹽水鴨壹般在桂花盛開的季節制作,故美名曰“桂花鴨”。《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逢年過節或平日家中來客,上街去買壹碗鹽水鴨,似乎已成了南京人的世俗禮節。
雨花茶:此茶因產於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臺而得名,以其清雅的茶名、獨特的品質在我國諸多綠茶品種中壹枝獨秀,頗具魅力。雨花茶外形猶似松針,細緊圓直、鋒苗挺秀、白毫隱露、色澤墨綠。色澤清澈明亮,滋味鮮爽甘醇,香氣清淡幽雅,葉底嫩綠勻亮。沖泡後,茶色碧綠清澈,回味甘甜,有止渴清神、消食利尿、治喘祛痰、除煩去膩等功效。
南京風味小吃秦淮八絕
南京風味小吃(金陵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多達80多個品種。名點小吃有葷有素,甜鹹俱有,形態各異,尤其是以秦淮八絕(八道點心)叫絕。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在夫子廟品嘗秦淮風味小吃後,題寫橫幅:“小吃好吃”,亦作“吃好吃小”。
第壹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
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面
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
第七絕:瞻園面館熏魚銀絲面和薄皮包餃
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