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湖北,湖多盛產優質蓮藕和各種河鮮,每年冬至我們就會腌臘魚,挑選最肥美的草魚戓是青魚腌制,腌制好臘魚油香發亮蒸熟吃超極味美下飯,把臘魚壹條去魚頭剁成塊泡水壹夜,泡水是因為我們的臘魚曬得比較幹,所以必須要泡水讓魚肉變軟,把臘魚控幹水份,鍋中燒熱油下臘魚加雞精, 醬油醋和白糖壹起炒香裝盤入蒸鍋蒸制壹小時至臘魚熟透 ,臘魚鹽份重就不要加了,美味的湖北臘魚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 ,無論走到哪裏永遠都不會忘記這味道 壹種家的味道。
我老家是廣西的,有美味的螺螄粉,桂林米粉,都是用我們廣西的自己泡的酸筍做備料,G又酸又辣,美味可口!
我的家鄉武漢黃陂,有很多特色 美食 ,黃陂三鮮,甜蒸肉,土竈煨湯,豆絲,糯米灌肥腸,等等太多了。黃陂的蓮藕,馬蹄,菱角,紅苕也非常出名。
兒時的味道,記憶最深的,就是烤紅薯。
我小時候還是大集體,肚子裏沒有什麽油水,總覺得餓,七八角錢壹斤的肉壹年也吃不了幾次。每天放學就到處找吃的。
那壹年秋天放學,比我們大壹點的大強,把我們招集在壹起,問我們想吃烤紅苕不,小夥伴們齊聲說想,大強就說:想吃聽我的,吃了不能回家說,都跟我壹起走。說完帶著我們去找紅苕地。
大強站高處壹看,大人們在離紅苕地很遠的地方勞動。就安排起來,二狗帶三人去扒苕,不能把苕藤子扯起來,苕挖出來以後要把土蓋上要小心的爬過去,不能讓大人看見,大貓去撿柴火,大強和我做竈。
大強和我走了很遠,到壹處田硬下面,說就這裏,叫我去搬土塊,他把土塊圍成壹小圈,大貓撿柴火也過來了,大強用火柴點火,火慢慢燃燒起來。壹會兒二狗他們也來了,壹人有四五個紅苕。大強說:壹人吃壹個大點的紅苕,小的燒著吃,說完他就把小的紅苕,往火底下放。
小夥伴們壹人拿壹個,擦壹擦上面的泥土開吃,打鬧著真是快樂,[呲牙]生的吃完吃熟的,確得非常好吃。吃完了滅火,洗嘴巴回家。
現在想起來,認為是我吃過最有味道的東西,長大後吃的烤紅薯,都沒有大強烤的好吃,這是為什麽呢?
谷芽粑粑,現在大多數沒有吃過。
每年當山上的桐子樹開花時候,稻谷種子就可以下田了。
每年稻谷種子數量由生產隊按田畝而定,而每年種子下田後都會剩余很多谷芽子,而所剩余的谷芽子都是有意為之,因為大家都想吃”谷芽粑粑”!
谷芽粑粑是指:將谷芽曬幹後,進行搗碎(過去鄉村有壹種木制叫”對”的工俱),過篩後做成豬腰子形,放入桐子葉內,然後圈成圓形,上蒸籠即成。
小時候的谷芽粑粑,覺得特別好吃,它不但蒸著吃,還可以煨著吃。
記得小時候上學前,將幾個谷芽粑粑放入柴火竈內煨!當粑粑外面桐子葉全部燒掉後,用火鉗挾出,然後放地上摔打幾下,用鼻壹聞——那個味別提有多香……
我家在湖北,家鄉好吃的東西很多,比如牛肉面,熱幹面,麻花,手工鍋巴,其中最愛的就是牛肉面,記得上中學的時候家裏遠,所以每次都要踩單車去,那個時候早上父母都會給2塊錢,那個時候的面條壹塊五壹大碗,份量足,味道好,每天早上必吃壹碗面條,那個時候是真的特別好吃
壹聲飄過六十余年的吆喝:“客官四人請,請座,請上座。”我在父兄姐的牽攜下,走進了衡陽面館。壹碗熱氣騰騰的三鮮面上來了,我看很久,像工藝品壹樣,臊子面條很有樣式擺好,我撬了幾下,嗦了壹把面,喝了壹口湯,乃天食也。壹晃這麽多年過去了,美味還留在我兒時的記憶中。
五香黃牛肉,據說現在黃牛是保護品種,在河南葉縣,襄縣,郟縣,南陽等地養殖較多,五香黃牛肉也是當地特色吃法,我小的時候總是惦記過年吃上幾片。
我的家鄉在山西省,曾經鼎鼎有名的煤炭之鄉。我所在的市最出名的就是獨有的牛肉丸子面了(能猜到是哪裏了嗎)。
消失的 美食 ,現在再也吃不到了。上海楓涇古鎮熏拉絲(煙熏蟾蜍,味道鮮美,夏日吃最好,吃了不生痱子。但由於野生動物保護的要求,現不可以售賣了,以熏牛蛙替代了),還有上海本幫龍家菜也非常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