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的功能與主治。川楝子是壹種中藥,具有止痛、驅蟲的功效。很多人可能聽說過這種中藥,但對它的作用了解不多。下面分享壹下川楝子的功能和主治。
川楝子1川楝子是壹種常用中藥。神農本草經初版,列為劣等。原名“苦楝”,不區分苦楝和苦楝。《本草圖說》開始稱“苦楝”,尤其是蜀中出產的。商品有川楝子和川楝子兩種,川楝子是主藥。
別名:金鈴子和川端康成。
來源:楝科落葉樹川楝子的成熟果實。野生或栽培的。
產地: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甘肅等地。
性狀鑒別:果實球形或橢圓形,直徑1.7~2.5厘米。表面黃褐色,有光澤,略皺,有黑斑。果實壹端有圓形凹陷,是果柄脫落的痕跡,另壹端有褐色點狀花柱基痕。果革質,常與果肉有間隙。果肉黃色至暗黃色,略軟。石卵圓形,木質堅硬,表面有6~8條縱棱,內含6~8粒黑褐色長圓形種子。果仁呈乳白色,長方形,多油。氣專壹,味酸苦。
以飽滿、黃、厚、軟為佳。
主要成分:揮發性脂肪酸,如醋酸、己酸等。
功效和功能:
1,行氣止痛。
2.驅蟲劑。體外試驗對豬蛔蟲有殺滅作用,但臨川應用驅蟲藥效果不如川楝子皮。
3.抗真菌藥。在體外,試驗小組表明,鐵癬菌有抑制作用。
川楝子乙醇提取物對白色念珠菌和新生隱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水提取物和水煎液抑菌效果較差)。
加工:斷弦,生用。
性味:苦、寒、微毒。
歸經:入心、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清肝瀉火,去濕熱,止痛殺蟲。
主治:熱證、腹痛、脅痛、疝氣、積蟲等。和外用藥膏治療脫發和瘡。
臨床應用:是治療各種熱性腹痛的常用藥物。鎮痛效果更可靠。
1,用於治療肝氣郁結、肝膽實火所致的腹痛、脅痛。疼痛脹悶,時有發作,伴有情緒焦慮,睡眠不好,食欲不振,舌紅,脈數。多見於慢性肝炎,尤其是肝區疼痛,更適合感覺疼痛中有熱的人。這時,川楝子有清肝熱、解郁止痛的作用。常與延胡索即金鈴子散同用,或在疏肝和胃方中加入川楝子。川楝子在緩解肝郁和脅痛方面優於青皮。
2、用於治療疝氣疼痛。睪丸鞘膜積液、附睪炎、小腸疝引起的局部疼痛,常與吳茱萸、茴香配伍,如導氣湯。
3、用於治療蟲積引起的腹痛。主要取其止痛作用,殺蟲作用不大。應配合檳榔、雷丸等其他驅蚊藥物。
4、用於治療頭癬。將單味川楝子焙幹研成粉末,與等量豬油調成藥膏,塗於患處。川楝子具有疏松毛發、抑制癬菌的作用,故有壹定的短期療效。
註意事項:川楝子可引起便溏,胃腸虛寒者不宜食用。
用量:4.5~12g不宜過大。
方劑舉例:1,金鈴子散(盛慧芳):金鈴子(川楝子),延胡索各60克,研末,每次6克,溫開水送服。
2.導氣湯:川楝子9克,小茴香4.5克,吳茱萸4.5克,木香3克(下),水煎。
川楝子2別名金鈴子、川楝子的功能與主治。
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苦楝的幹燥成熟果實。冬天,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幹。
源型落葉喬木高度可達10米。樹皮灰褐色,有縱溝,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葉互生,二至三片奇數羽狀復葉。夏季開紫色花,腋生圓錐狀聚傘花序。核果大,橢圓形或近圓形,長約3厘米,紅色或栗褐色,有光澤,質硬,木質化,細胞6-8個。3 ~ 5粒種子。
川楝子的制作方法:去除雜質。用時間搗碎它。炒川楝子:取幹凈的川楝子,切成厚片或粉碎,按清炒法(附錄二D)炒至表面焦黃。
性狀本品為球形,直徑2 ~ 3.2厘米。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稍有光澤,有少量凹陷或皺縮,有深褐色斑點。頂部有花柱殘跡,底部有凹陷和果梗痕跡。外果皮為革質,與果肉之間常有間隙。果肉柔軟微黃,遇水發粘。核呈球形或卵圓形,堅硬,兩端有6-8條縱棱,分為6-8個腔室,每個腔室含1粒黑褐色長圓形種子。氣是特定的,酸的,苦的。
性味苦而寒;有壹點毒。肝、小腸、膀胱經。
功能: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用於胸脅脹痛、疝氣痛、蟲積腹痛。
用法用量:4.5 ~ 9g。
儲存在通風幹燥的地方
川楝子的功能與主治3金櫻子是川楝子嗎?
金櫻子不是川楝子,但它們的科、屬、形、主值、產地都不壹樣。金櫻子是薔薇科植物所產的梨形果實,可以直接食用,生長在全國各地。川楝子是川楝子屬落葉喬木產生的果實,果實形狀為圓形。
金櫻子是川楝子嗎?
1,不是川楝子
金櫻子不是川楝子,但它們的科屬不同。金櫻子是薔薇科常綠攀援灌木的果實,其高度可達5米。川楝子川楝子是川楝子屬落葉喬木的果實,這是它們最大的區別,所以我們可以從科和屬來區分。
2.不同的形狀
金櫻子和川楝子的形狀也不同。金櫻子果實梨形,倒卵形,疏而近球形,顏色紅棕色,外部密被剛毛,花梗長約3 cm,宿存萼片。川楝子的形狀為圓形,顏色為淡黃色,石質稍硬。
3.不同的價值觀
金櫻子的主要價值與川楝子略有不同。金櫻子成熟後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中藥使用。川楝子毒性較弱,不能直接食用。只有經過處理後才能作為中藥使用。
4.不同的產地
金櫻子和川楝子的產地不同。金櫻子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大部分地區都能生長,所以全國各地都有。川楝子川楝子川楝子壹般產於中國南方,四川較為常見,其他地方壹般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