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價值
地耳是壹種營養價值很豐富的野生美味。它含蛋白質、糖類、礦物質、維生素、藍藻素及鈣、磷、鐵等各種營養成分。尤其含鈣特多,每500克含鈣2000多毫克,在蔬萊中極為少見;含蛋白質高於黃豆蔔碳水化合物高於許多蔬菜,提供的熱量也相當可觀,1個成年人1天需熱量3000多卡,吃1公斤鮮地耳即可滿足需要。此外,還含有肝糖等成分。在營養價值方面,它同木耳、發菜不相上下,比木耳甚至更強壹些。地耳的利用前景廣闊,現代科學工作者,還在探索其在宇航食品中的價值。
食用價值
在食用菌王國,地耳雖沒有黑木耳、銀耳那樣名貴,然而古往今來,它是人們特別是鄉間人喜愛的美食,堪稱席上奇饌。它味鮮,有特殊的香味。地耳入饌,可以涼拌、熱炒、溜燴、作湯、作餡,可葷可素,味道均佳。地耳以雞湯下食,滑脆鮮美,味佳甘香,為山蔬第壹;以精豬肉烹炒,鮮透齒頰,滿口生香,尤其用雞湯氽之,更是味蓋參湯。著名的“陜西四色包子”,就是用豬肉、大油、白糖和地耳四種佐料作餡。歷來與天津狗不理包子;上海水煎包、揚州蟹黃包子並駕齊名的“陜西地軟包子”,裏面的餡,就是以地耳為主料,配以豆腐、大蔥、加香油、姜末、花椒及鹽、味精做成的。陜西傳統名菜“醪糟醅燴葛仙米”,就是用地耳與醪糟醅燴成的,它曾是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地耳還是平民代糧渡荒的恩物。清代王磐編纂的《野菜譜》中,收錄了滑浩壹首歌詞《地踏菜》曰:地踏菜,生雨中,晴日壹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采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這首歌謠記述了地耳救荒的情景。可見,地耳自古以來,就是饑年重要渡荒的天然野蔬,不知拯救了多少勞苦大眾,是大自然恩賜之寶,它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地耳還含有固氮酶和葉綠素,能將空氣中的遊離氮素,固定成為農作物氮素以吸收的有機氮;固氮酶死後的遺骸又能迅速分解,釋放出大量的氮,大大提高土壤肥力,地耳真可謂功勞不小
藥用價值
地耳不僅是我國菜肴中的特產原料之壹,而且自古入藥。地耳性寒、味甘,有滋陰潤肺,清熱收斂,益氣明目等多種功效。《名醫別錄》記述,它可以“明目益氣,令人有子”;《本草綱目》稱地耳“明目益氣,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日華子本草》雲,地耳“久食益氣,至老不改”;《藥性考》曰:地耳“清神解熱,痰火能療”、“久食色美,益精悅神,至老不毀’;《粵西偶記》說它“解熱清膈,利腸胃”;《太平聖惠方》也雲:地耳“養血、止血、養胃、清心”;《粵誌》也有地耳“潤肌童顏”的記述。現代的《陜西中草藥》、《秦巴山區天然藥物誌》、《四川中草藥誌》等也有類似記載。民間常用來治夜盲、燙火傷、丹毒、皮疹赤熱、久痢脫肛、痔瘡等癥。如鮮炒常食,可治夜盲和牙痛;以白糖浸泡涼食,能醫脫肛;與糯米、雞湯熬粥,補血益氣;用其焙幹研末調菜油外敷,可治燙火傷。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地耳用於食療,功效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