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玉米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

玉米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就引進了玉米。在我國明代的藥物學著作中,有關於玉米的記載:“玉麥須,味甘,性微溫,入陽明胃經,清腸瀉氣,治婦人乳結,小兒吹,或眠壓,乳不通。”本書作者,明代雲南楊木(今嵩明附近)人,生於洪武三十年(1397),卒於成化十二年(1476)。即使不計算中國醫生認知和使用的過程,這個記錄也早於哥倫布的日記。因此,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中國玉米就被引進了。

在傳入之初,玉米還沒有被列入糧食,被視為稀世之物。明代萬嘉時期的田義衡(1522 ~ 1620)在《劉清日劄》壹書中說:“玉麥自西來,舊名番麥,因曾入皇軍,故名玉麥。”直到乾隆時期,也是皇家的東西。當時的《盛京通誌》記載玉米是“內務府進貢之粉”。

在明代的文學作品《金瓶梅左慈》中,記載著“燒鵝肉”和“玉米粉玫瑰果蒸糕”是富人西門慶招待的美味佳肴。18世紀中葉,廣西《鎮安誌》記載,玉米在傳入之初就被列為“食子果屬”。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玉米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推廣。這壹時期,由於封建社會固有矛盾日益尖銳,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流亡山區。進口玉米特別適合山地種植。

根據眾多地方誌的統計,清史名家在乾隆至道光年間(1736 ~ 1850)先後記載了直隸、盛京、山西、陜西、甘肅、新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

主要用途:

1,直接吃。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壹。目前世界上約有三分之壹的人口以玉米為主要食物,其中玉米占亞洲人食物構成的50%,有90%以上,非洲占25%,拉丁美洲占40%。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大米,脂肪含量高於面粉、大米、小米,熱量高於面粉、大米、高粱。然而,玉米是壹種重要的食物,因為它的顆粒大,味道差,有粘性。在城市和更發達的地區,玉米是調節口味不可或缺的食物。隨著玉米加工業的發展,玉米的食用品質不斷提高,生產出玉米片、玉米粉、玉米渣、專用玉米粉、速溶玉米等新型玉米食品,並可進壹步制成面條、面包、餅幹等。玉米還可以加工成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這些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很暢銷。

2.飼料用途。玉米是飼料之王。據悉,100公斤玉米的飼用價值相當於135公斤燕麥、120公斤高粱或150公斤秈稻。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公斤可換1公斤肉,玉米的副產品稭稈也可制成青貯飼料。世界上約65-70%的玉米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3、工業加工目的。玉米粒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初加工和深加工可生產二三百種產品。初級加工產品和副產品可作為基礎原料進壹步加工利用,在食品、化工、發酵、醫藥、紡織、造紙等工業生產中可制造多種產品。玉米芯可以產生糠醛。此外,玉米稭稈和玉米芯還可以種植生產食用菌,苞片可以編織成籃子、地毯、地氈等工藝品,遠銷國內外。

(1)玉米澱粉:玉米在澱粉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上大部分澱粉是用玉米生產的,而美國等壹些國家是用玉米做原料的。為了滿足人們對玉米澱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玉米澱粉的加工技術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特別是在發達國家,玉米澱粉加工已經發展成為壹個重要的工業生產行業。

(2)玉米的發酵加工:玉米為發酵工業提供了豐富而經濟的碳水化合物。酶解產生的葡萄糖是發酵工業的良好原料。玉米漿和澱粉漿等加工副產物可用於發酵工業,生產酒精和啤酒等多種產品。

(3)玉米制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澱粉為原料的制糖工業正在興起,其品種、產量和應用範圍都大大增加,其中以玉米為原料的制糖工業尤為引人註目。專家預測,未來玉米糖將占甜度市場的50%,玉米將成為制糖的主要原料。

(4)玉米油:玉米油是以玉米胚芽為原料制成的植物油,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亞油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是人體細胞的組成成分。能與人體內的膽固醇結合,呈現流動性,代謝正常,具有防治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玉米油中的谷甾醇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富含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可防治幹眼癥、夜盲癥、皮炎、支氣管擴張等功能,並具有壹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也因其營養價值高、口感好、不易變質而廣受歡迎。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