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武俠片,歷史悠久。就說中國第壹部電影《定軍山》是壹部武俠片吧,因為它只拍了同名京劇裏的壹個武俠場景。上世紀20年代,中國最流行的電影是武俠,其中最著名的是《火燒紅蓮寺》,很多人都知道,但我們這壹代人沒有壹個有機會去看。A * * *拍了18集,要不是日本侵華戰爭和愛國人民對所謂精神鴉片的不滿,武俠片會繼續是當時大片的主流。
20世紀40年代末,中國的武俠電影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朋拍攝了第壹部以廣東武術傳奇人物黃飛鴻為主角的電影。時隔近50年,黃飛鴻成為中國武俠電影的知名品牌。在此之前和之後,包括德興和李連傑在內的十多位電影明星在包括胡朋和徐克在內的近百部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了黃飛鴻的角色。整個50年代,港臺的武俠片大致有兩種,壹種是像黃飛鴻這樣的民國武俠片,壹種是神怪武俠片。前者的代表作是《黃飛鴻》系列,後者的代表作是《如來的手掌》。
60年代初港臺武打片的武打動作受日本武士片的影響,模仿裏面的武打動作,題材也很窄,除了劍仙和神怪,就是學復仇。1964年《金鷹》(陳景波執導,高遠、朱宏主演)在內蒙古拍攝,展現了摔跤、騎馬等傳統民族功夫,以及蒙古草原的壯美風光。是壹部創新的武俠片。第二年,長城公司拍攝的《雲海玉弓傳》(張鑫炎執導,傅琦、陳思思主演)在武俠片的演員名單中首次出現了“武俠指導”壹詞,被認為是武俠片的第壹部標誌性作品,武俠指導正式成為武俠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此,武俠片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從1965開始,邵氏公司老板邵厭倦了老式武俠片的泛濫,他決心拍攝新類型的武俠片。幾經嘗試,張徹和胡金銓分別在1966拍攝了武俠片代表作《獨臂刀》和《來和我喝壹杯》。這兩部電影奠定了他們在電影界的重要地位。張徹和胡金銓絕對是武俠片的教父級導演。他們有不同的風格。張徹喜歡渲染暴力,他的武術動作更現實。他經常拍泛腸大戰之類的場景,總有血流成河的時候。據說張徹每拍壹部電影都需要兩個汽油桶,用番茄汁做假血。另壹方面,胡金銓強調寫意,誇大了武術的氛圍。他們兩個為武俠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培養壹批這方面的演員和導演。曾參與胡金銓電影演出的徐楓、白英、田鵬等成為臺灣武俠片的頂級明星。在這方面培養了更多的人才,如王虞、、、、、、傅斯年等。,他們都是上世紀70年代香港武打片的著名影星。在導演方面,張徹也培養了吳宇森、吳媽等人才,尤其是吳宇森,他獲得了《張徹傳》。曾與張、胡合作過的、、、等武術指導成為炙手可熱的武術指導。
在20世紀70年代,港臺武俠電影的著名導演不僅有張、胡,還有、郭富城、。羅微壹生拍過無數部電影,他最大的貢獻是執導了《唐山大兄》和《精武門》,這使李小龍成為國際知名的功夫巨星。郭文誌,來自臺灣省,曾經是臺灣文藝片的導演。20世紀60年代末,當武俠電影開始流行時,他轉向了武俠電影。他的電影《劍王》和《鬼見愁》在臺灣省轟動壹時,《鬼見愁》因在其中飾演反派的性格演員易遠而走紅。藝媛後來成為郭富城團隊的禦用演員之壹。郭富城的武俠片內容豐富,但質量參差不齊。有《少林十八銅人》等經典之作,也有《熾天宮》等不成功之作。在20世紀70年代,他和張徹實際上拍攝了少林題材的電影。張徹喜歡把硬橋硬馬拳的真功夫拍得血肉模糊,而郭富城更喜歡體制內的設定。這場比賽在約瑟夫·郭1976票房是災難性的。讓我們來談談楚原。楚原是20世紀50年代著名粵語影星張活遊的兒子。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他拍攝了《窮人繼承風》等反映社會現實的名片。後來,他加入了武俠電影的行列,執導了《愛奴》和《英雄無淚》、《流星蝴蝶劍》、《天涯嶽明刀》等壹大批由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曾經,古龍+楚原。
還有幾個臺灣省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值得壹提,如《彈指》、《風鈴中的刀聲》等充滿異國情調的古龍電影,以及張曾澤在1971執導的功夫片《過客與俠客》(楊群、孫悅、徐克傅生主演),展現了鐵頭和辮子。還有單思婷導演,楊群、甄珍主演的《落鷹峽》,融合了美國西部片的拍攝手法和中國武術,也很有意思。以上兩部電影均在臺灣金馬獎上獲得重要獎項。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武俠電影開始進入國際市場。很多人認為李小龍讓外國人了解了中國功夫。事實上,第壹部正式在海外上映的功夫片是《天下第壹拳》,由邵氏公司1971出品,鄭暢執導,羅烈主演。影片在美國1000家主流影院同時上映,盛況空前。然而,真正把中國功夫推廣到海外的是李小龍。李小龍的壹生雖然短暫,只拍過四部半的作品,如《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未竟之局》,但他的電影卻充滿了強烈的民族氣節和愛國情懷,讓人看後耳目壹新。他自己的截拳道很厲害,流傳至今。好萊塢的許多硬漢,如史蒂夫·麥克奎因和詹姆斯·柯本,都曾師從李小龍學習功夫。李小龍離奇猝死後,出現了很多模仿者,比如如何效仿道家、呂小龍,但只能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
70年代末,港臺的武俠片開始走下坡路。這期間各種武俠片的內容無非就是門派之爭,學藝之仇。胡金銓是個慢性子,已經好幾年沒寫新作品了。張徹也在不斷地重復自己,他的作品越來越陳腐。到1978,終於有幾部讓人眼前壹亮的電影上映,出現了幾個國際電影界的知名人物。成龍在羅微手下打拼多年,拍了很多電影,但總是半紅不黑。1978年,曾在張徹手下當過多年武術指導的袁和平為思遠公司執導《蛇雕手》,飾演主角成龍。影片的劇情雖然沒有完全脫離俗套,但在武打設計上有所創新,在故事情節和武打中加入了大量喜劇元素,開創了新的武打片。之後兩人再度合作的《醉拳》成為經典。劉家良是正宗南方武館洪拳的傳人,曾在張徹手下擔任多年武術指導。他在1978導演的武俠片《36號房》,因為加入了大量描寫少林和尚修行的場景,所以大獲成功。中國老公和他導演的18之類的武俠,都是當時的大片。成龍的哥哥洪金寶也在20世紀70年代成名。65438-0976年獨立執導並主演喜劇功夫片《三德和尚六打飯》,在香港壹炮而紅。
1981年,由張鑫炎執導,在中國大陸拍攝的《少林寺》上映,這是武俠電影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壹部電影。影片摒棄了港臺武打片常用的吊絲、蹦床、身段替身、快速剪輯等特技手段,用長鏡頭代替身段替身。他們都是真實的。
上世紀80年代,港臺的武俠片年產量已經大幅減少。除了《彈指壹揮間》、《英雄不流淚》、《少林寺》等少數幾部電影外,鮮有引起轟動的作品。這時,電影圈新人徐克出現了。他在美國大學學習電影回到香港後,在嘉實拍攝的電視劇《金匕首之戀》中使用了這種拍攝手法。他導演的蝶變讓人耳目壹新。在此期間,成龍、洪金寶等人的作品也在不斷變化。他們拍攝了《復興系列》、《永不服輸系列》、《A計劃》等壹系列現代題材的功夫片,為武俠片闖出了壹條新路。武術更註重速度和力量,中間加入壹些幽默元素。在此期間,成龍在劇團讀書時的《七小福》中的袁彪、元奎、元華等師兄弟,也成為武俠電影表演和武術指導領域的獨立人物。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又開始關註古裝武俠片,以胡金銓為前作名,徐克和程小東導演的《笑傲江湖》,徐克導演的《黃飛鴻》,程小東導演的《鶴頂針》,徐克導演的《新龍門客棧》,程小東和李蕙敏作為這壹時期武俠片的代表作品。這些電影的特點是富有想象力的武術設計。其中,程小東可以說是武俠電影導演中的代表人物。他80年代初導演的《生死場》已經可以展現他未來的風格了。但徐克的《黃飛鴻》系列創新了壹個古老的民間武俠傳奇的題材,將武俠紛爭加入到大動蕩的時代,表現出壹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將武俠電影提升到了壹個更高的層次。當時模仿和後續作品頻繁,大家爭相拍古裝武俠片,其中只有袁和平的《鐵猴子》和《火雲傳說》有所創新。90年代中期又趨於下降!
從解放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大陸從未拍過壹部武術電影。大陸導演張華勛於1980年拍攝的《神秘大佛》使他成為中國大陸第壹位武俠片導演。雖然他在武術設計上還不成熟,但他敢於開先例。後來,他導演的《武林誌》也受到國內觀眾的歡迎。1990、何平導演的《雙啟騎士》是中國大陸武俠電影的代表作。此後,武俠片在內地風靡壹時,但整體水平感覺比港臺武俠片落後10年以上。
進入新世紀,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斬獲四項奧斯卡大獎,讓中國武俠片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中國的壹些著名導演,如中國大陸的張藝謀、何平和臺灣的侯孝賢,正在拍攝或計劃拍攝武俠片。在新的世紀裏,中國的武俠電影將會展現出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