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說是我們華夏五千年來的沈澱,是中國的瑰寶,在歷年歷任的中醫傳承下,在中醫藥劑使用中,我們整理歸納了很多記憶口訣來幫助我們更好的將藥品分類,下面我們壹起來看看中醫執業醫師辛溫解表劑記憶口訣,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麻黃湯
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口訣:麻黃湯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
配伍特色:麻黃、桂枝相須為用,是辛溫發汗的常用組合;麻黃、杏仁並用,宣中有降,為宣降肺氣的常用組合。
辨證關鍵:以惡寒發熱,無汗而喘,脈浮緊為辨證關鍵。
2.桂枝湯
組成: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
口訣: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解肌宣布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功用:解肌宣布,諧和營衛。
主治:外感風寒表虛證。
配伍關鍵:桂枝與芍藥用量持平(1:1),桂枝配芍藥外可解肌宣布,內可諧和營衛、諧和陰陽。
辨證關鍵:為醫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的根底方,又是諧和營衛、諧和陰陽治法的代表方。以惡風,發熱,汗出,脈浮緩為辨證關鍵。
3.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幹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
口訣:小小青龍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黃芍藥同。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裏飲證。
配伍特色:表裏同治,散收並用,以辛溫宣布、溫化水飲為主。
辨證關鍵:醫治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關鍵。
4.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棗。
口訣: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功用:發汗解表,兼清郁熱。
主治:外感風寒,兼有郁熱證。惡寒發熱,頭身苦楚,無汗,煩躁,口渴,脈浮緊。
配伍關鍵:本方為麻黃湯倍用麻黃、炙甘草,減杏仁量,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為發汗峻劑。
5.九味羌活湯
組成: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香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
口訣: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分經論治宜變通。
功用:發汗祛濕,兼清裏熱。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苦楚,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配伍含義: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除濕,散寒止痛。
“分經論治”的根本結構:羌活——太陽;蒼術——太陰;細辛——少陰;白芷——陽明;川芎——少陽、厥陰。
6.止嗽散
組成: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
口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宣肺疏風止咳痰,姜湯調服不必煎。
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風邪犯肺之咳嗽證。咳嗽咽癢,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熱,舌苔薄白,脈浮緩。
以上就是小編今天給大家整理發送的關於“中醫執業醫師辛溫解表劑記憶口訣”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目前2021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公告尚未通知,建議考生可根據2020年中醫執業醫師考試分值分布,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備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