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今天的活動。大巴九點左右到達青城山。我們坐索道到上清宮,然後步行下山觀光。中午下山到山門,會有“東田奶酒、道地鹹菜、苦丁茶、銀杏燉雞”等美食,被稱為“青城四絕”。短暫休息後,我們將參觀都江堰風景區。五點,乘車返回成都。
邊說邊走,不知道壹個小時是怎麽過去的。現在車子經過的地方是都江堰市,都江堰水利工程舉世聞名,是公元前三世紀蜀郡太守李冰在城西北修建的。我們將在回來的路上參觀它。
青城山就在眼前。趁著這幾分鐘,我給大家簡單介紹壹下。
青城山主峰蕭勞峰,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的都江堰市風景區,距成都63公裏,距都江堰15公裏。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它與杜江·韋爾壹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遺產。
青城山屬於邛崍山系。據地質調查,它形成於654.38+0.8億年前的造山運動。群峰環抱如城廊,山中終年樹木蔥郁。唐代稱“青城山”,故名青城山。
青城山的名字還有壹種說法。也就是《青城山》的筆誤。所謂“青城”,指的是古代神仙居住的地方。到了唐代,道教和佛教爭奪青城山的地盤,唐玄宗就上書“將道觀還山外舊地。”聖旨裏的“清”字缺了偏旁部首,人從此會犯錯。這種說法也更可信,有唐玄宗在石天洞三皇殿的手書碑為證。
青城山不僅以日出、雲海、神燈三大自然奇觀吸引四方賓客,更以青城道教聞名。青城道教氣功也很有名。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中國傳統宗教,產生於東漢中期。
青城山是石天道教的祖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壹,也是道教的發祥地之壹。
與耶穌基督差不多同時期的漢順帝,裴國峰人張玲(後稱張道陵)登上山城何銘。他自稱“老先生之命下的天師”,尊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聖書,根據邊強當地原始部落的巫術,創造了“五度飯”,又稱“天師之道”。
張天師於143年來到青城山石天洞講經修行,在此出山。此後,他的兒子張衡,他的孫子張祿也依法繼承。晉代的範長生、唐代的杜光庭、南宋的李少偉先後來此傳教。
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11代傳人陳慶覺來到青城山主持教務,後被康熙皇帝封為“碧東真人”。此後,青城道隸屬全真道龍門派碧東派,傳承13代。
道家主張“清凈自制,返樸歸真”。他們把神仙住的地主叫做“窯洞”。青城山是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個洞天,每個洞天都有壹個主治神仙。青城山的主仙是寧鳳子,供奉在苻堅宮,被黃帝稱為“五嶽”。
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面積分別為15和100平方公裏。這裏的36峰、8大洞、72小洞、108風景,無壹不滲透著道家文化的精神。千山是景區的主體部分,突出了道家崇尚自然風格的觀點貫穿其中。
說到自然風貌,就不得不提青城山的自然之美,它有“青城山幽於世”的美譽,它的“隱居”也受到歷代文人的推崇。其中,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1940左右隨家人居住在青城宮,自稱“青城客”。
好了,朋友們,青城山到了。我們來做客青城山,和它來壹次親密接觸吧。請帶好您的行李,依次下車。行動時註意安全,參觀時跟緊我們的團隊。如果妳迷路了,請打我的手機,13後接9 6。
走下被大詩人杜甫稱為“丹梯”的石階。我們現在在青城山的主要寺廟石天洞,古稱長島關。這裏海拔1100米,三面環山,壹面臨溪,宛如仙境之城的景象。
我依次參觀了石天廟、三皇廟和黃帝廟,現在我來到了三清殿。此殿建於1923,為亭式建築,重檐歇山頂。大廳的正面由九級石階支撐著。
大家可以看到,前檐上並排支撐的六根石柱,都是1.2米,雕有奇形怪狀動物圖案的石基,精致有趣,威嚴有加。正殿有五個開間,***580平米,同樣由各種精致的整體柱支撐。這些柱子高4.4米,非常壯觀。讓我們仔細看看這根柱子上端的弓和曲門。都是鏤空花草雕刻,色彩淡雅,工藝精湛。
這座寺廟供奉著道教的三位最高神。中間這位是住在清微天和上清的“元氏天尊”,也叫“上清”或“天寶君”。左邊是家住玉田的“靈寶天尊”玉清,又名“玉清”或“靈寶君”。右邊是住在太極天、太清的“道德佛”,又稱“太清”或“神保君”,即老子。三位天公統稱三清,各為教主,統轄各種鬼神,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我們出去看看吧。廟前的石柵欄上,刻著“魂嬰圖”。這些石像都是光著頭,光著背,嬉笑玩耍的嬰兒。他們的光頭上沒有疤痕,頭頂的凹陷部分也不平坦。他們中的壹些人在成都方言中被稱為“毛根兒”。石雕以天真活潑的嬰兒代表“紅孩兒”。《道德經》說:“常德不可分,力屬嬰兒。”提出修道的最高境界是達到童心的境界。石雕中設計的“海螺”等樂器,遇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稱為“天素”,代表道教所崇尚的自然。這幅《天素淩影圖》實際上代表了道家的崇高哲學和審美情趣。
還有壹棵非常高大的古銀杏樹,高30米,樹冠直徑36米。我請妳猜這棵樹的年齡。不是500歲,不僅是1000歲。事實上,它差不多有2000年的歷史了。根據傳說,這棵樹是張天師親手種下的。站在這樹下,我們不得不感嘆,星辰變了,歷史變了,時光飛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