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民勤縣,甘肅省北部的壹個小縣城。這裏的臘八粥也很享受,但是也有獨具地方特色的臘八面!
家鄉的臘八粥和臘八面,既有北方特色,又有南方粥味!這和我的家鄉民勤縣的歷史有直接關系。
清朝以前,這個地方叫常澤,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只有鎮守邊疆的部隊。清末水位下降,胡人從這裏開始入侵,這樣就產生了大量的軍隊,商人來往內蒙古,後來又有很多“無業人員”和壹些剛需“勞改”的“犯人”從陜西、四川、江蘇過來,所以家鄉的生活習俗和文化是多元化的,是南北融合的。臘八喝粥吃臘八面,就是壹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臘八粥:
我家鄉的臘八粥傳統制作工藝和全國差不多,但用料都是北方的,主要包括:小麥、青稞、綠豆、玉米、大豆、花生等。
由於北方沙漠的氣候特點,這種雜糧作物生長周期長,所以味道比其他地方的好。這也是北方春小麥面粉品質優於冬小麥面粉的主要原因之壹。
拉巴表面:
臘八面和平時吃的面不壹樣。它們比較寬,大概四五厘米寬,大概十厘米長!有長方形和菱形。
至於為什麽這麽寬,據說原來生活條件差,基本靠天氣吃飯,臘八吃寬面,表示或者期待看到糧食豐收!
1,素食臘八面。
真正要說民俗特色,當然要數素食臘八面了。
做法是把臘八粥放在面下面,這就需要廚師熟練掌握做面的技術,不然面不熟或者粥糊鍋!
現在能做好臘八面的只有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了!作為壹個本地人,我已經有將近十年沒有吃過正宗的民勤臘八面了!
2、暈臘八八面。
壹種是將炒好的羊肉和肉直接放入素食臘八面中。這個就更有技術含量了!
另壹種類似北方的肉末面。先把肉末做好,然後把肉末加到煮好的面條裏。不過這種面有點像拉面,更長,更像陜西的皮帶面。不同的是,皮帶面是壹排壹排拉的(有點像現在的牛肉面),而臘八面是先拌,再用面棍推,然後切。
傳統的吃法其實更講究。我只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吃臘八面的時候,我媽會先跟我們唱壹首民謠:
Laba Laba凍大師下(本地發音ha)吧。
Mai(本地發音讀我)亞層(ha)
有許多牛羊(哈)
……
唉,別的都忘了,每個小鎮的唱法都不壹樣,內容也不壹樣。但是,從這些話中也可以看出,臘八其實是慶祝豐收,祈求幸福的!
唱完之後,先給我們每人壹小碗,裏面有半碗臘八面,每個門口“倒壹些”(到每個地方少量的粥和面)。爺爺奶奶說,臘八那天氣溫低,所有的祖宗都會上門來吃飯。如果他們太餓了,他們可能會直接站在門口參觀,所以他們應該在每個門口“倒點水”,否則祖先就不會吃飯,他們就不會過年了...
這些習俗只是反映了當時自然條件差,我們吃的不多。每逢節日,首先要祭拜祖先,與祖先共勉!這也和春節祭祀壹樣,對所有食物都要祭拜祖先——不盼挖井的人!祈禱——只希望看到豐收!生日快樂!!
最後,希望妳來妳的家鄉做客。它三面被沙漠包圍。壹年四季多風多雨,水果香甜,面食香香!秋天和雨季有很多沙漠特色的野菜!
圓圈是可耕種的農田;箭頭是兩條通向外面的路。上壹條通往內蒙古,可以直接開到北京。下面壹個連接藍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