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
[粳米][紅糖][桂花]
帳戶描述:
北京傳統小吃。加糖的幹糕色澤潔白,層次分明,質地疏松,軟而不粘,香甜可口。
生產方法:
將粳米洗凈,用冷水浸泡兩小時,瀝幹水分,磨成面粉,過篩,得到米粉;將米粉放入籠中,用大火蒸至半熟,取出用手搓成疙瘩,再用粗筐盛起。將打碎的紅糖、桂花和少許米粉搓成細粉,做成細糖餡;在籠內鋪上幹屜布,放上幹糕瓶,將米粉倒入蒸籠中攤開,用小薄片輕輕刮開攤開的米粉,然後在上面鋪上紅糖餡,將剩余的米粉倒在紅糖餡上,刮完後用光子輕輕來回移動,使米粉光滑順滑;將木尺放在蒸籠上,用薄刀把餅切成二十五個方塊,取下蒸籠,放在沸騰的鍋上蒸半個小時。
幹蛋糕的歷史
楊村幹糕又名茯苓幹糕,產於天津武清楊村。不要小看這種包裝簡單,用料普通,外觀不好看的小食品。它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當時清朝康熙皇帝到南方的楊村視察,親自品嘗了“萬泉堂”的幹糕,覺得很開心。他親自進貢,專門提供南方優質大米作為原料。乾隆皇帝還手書四個大字:“婦孺好物”。在1930巴拿馬世博會上,楊村幹糕以其獨特的口感征服了白皮黃毛的外國人,獲得“嘉禾”銅牌,成為中國最早進入國際市場的小吃。1958期間,周恩來總理在茶話會上用楊村糕招待柬埔寨貴賓,受到西哈努克親王的稱贊。
據說明朝永樂年間,從浙江紹興府余姚縣遷到楊村的杜家兄弟,看到楊村水運繁忙,來往的船商多是以大米為主食的南方人,於是靈機壹動,參照南方人的飲食習慣,將大米做成面條,用白糖蒸成餅,沿街叫賣。果然,南方來的船夫和纖夫吃起來很順口,幹糕因為便於攜帶和存放,很受歡迎。當地百姓品嘗後,更是贊不絕口,於是杜家的幹糕名聲大噪,生意也漸漸紅火起來,代代相傳用家傳手藝制作和銷售幹糕。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杜家在楊村開了壹家叫“萬泉堂”的店,門口豎起了壹塊招牌,上面寫著“永樂二年,祖上三代”。後來作為貢品,糕幹被選入宮中,受到皇帝的稱贊。楊村幹糕的名聲不脛而走,制作工藝精巧雅致,軟糯適口,易於消化,有健脾養胃的功效。其效果不亞於傳統中藥茯苓。所以路過楊村的商人要買點禮物送給親朋好友。萬泉堂業務量猛增,應接不暇。杜的親戚們也紛紛擺地攤、開店,爭相做糕點生意。清末民初,杜開的萬泉堂、萬金堂、萬生堂、萬元堂、萬順堂等幹餅屋就有五六家,其他姓氏的人開的幹餅屋最多也就十幾家。這些幹糕遠銷全國各地,人們統稱為楊村幹糕。
楊村餅幾經沈浮,文革期間銷聲匿跡。1984年,楊村恢復生產“萬泉堂”老式茯苓幹餅,並聘請杜的傳人經營,楊村幹餅重現昔日繁榮。楊村幹餅每四塊用白紙包裹,幹餅為扁條狀或方形,每塊凈重75g,用塑料袋包裝,標簽為巴拿馬運動會上獲得的“嘉禾”銅質獎牌圖案。現在,在武清市和天津市中心的許多商店都可以買到正宗的楊村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