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磊的成功給了很多人榜樣的力量。如馬等。其中流傳最廣的壹個版本是,正是因為看到丁磊用免費電子郵件攻城拔寨才成功,而且在CFIDO上與丁磊有交情,有電信背景的馬心中泛起漣漪,於是決定創辦騰訊。
關於騰訊為什麽成立1998還有壹個版本。至少在馬畢業後工作的第壹家公司——潤迅內部流傳著壹個傳言:當時馬關於類似QQ的軟件的提議並沒有引起潤迅高管的任何興趣,因為他們在這個小東西上看不到任何前景。據潤訊壹位中層幹部介紹,“當時的討論中,有人說,‘這個東西到底收費不收費?如果我不收妳的錢,我要拿它做什麽?當時很多人沒有看到客戶信息比現金收入更重要。尤其是忠實客戶,商家往往有錢也買不到。之後,馬花藤在潤迅消失,創辦騰訊。但是,這個傳聞只停留在傳聞階段。馬不是壹個沖動的人,馬自己也未必看好QQ的未來。不然也不會有後來幾次銷售的故事。但有壹點可以確認,那就是在潤煦期間,馬並沒有表現出什麽特別的事後表現。
很多潤迅的前員工在回憶曾經的同事馬時,都用了當年想不到、其實微不足道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馬。他們統壹的描述是,當年小馬壹點都不明顯,而今天,似乎沒有人能說出小馬這個詞。
馬1993從深大畢業後進入潤迅,當時的工資是1100元。懂尋呼行業的,壹定知道迅迅。90年代初,對於尋呼行業來說是壹個特殊的時代,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壹般都有相關背景。由於相對壟斷,中國最早的尋呼企業過著天堂般的生活。而且作為龍頭老大之壹,潤迅尋呼在當時也是比較特殊的。潤迅巔峰的時候壹年有20億的營收,毛利超過30%。潤迅公司是當時深圳福利最好的單位,每天為其兩萬員工提供真正的‘免費午餐’。馬雖然只是潤迅壹個很普通的工程師,但卻是他潤迅時期潤迅神話最輝煌的壹年。因此,潤迅無疑提升了馬的視野,給了馬在管理上必要的啟示。
有傳言說馬的啟動資金來自炒股,說有壹個手跡曾經炒到65438+萬元到70萬元。對此,馬本人沒有正面回應,但馬承認自己通過開發股票壟斷牌發了壹筆小財。
馬雖然家財萬貫,但他的創業資金更多來自於自己的積累。他之所以用50萬創業,是因為這是當時開公司的最低門檻。
馬給自己的公司取名騰訊,很有深意。壹方面,他的名字有壹個滕字,公司和他本人有很大關系。另壹方面,騰也意味著騰飛和發展。至於後綴荀,更多的是因為他的老東家潤迅對馬的影響。
技術天才張之洞
馬創辦騰訊的時候,最開始有兩個人,除了他自己,另壹個是他在深大的同學張誌東,兩個人都是計算機系的。
本科畢業後,張之洞前往華南理工大學攻讀計算機專業碩士學位。畢業後回到深圳,加入了當時深圳著名的黎明電腦公司。黎明電腦曾因向深圳、上海提供證券交易軟件而大受歡迎,至今仍健在,並獲得了以毛道林為代表的華登創投的投資。曙光電腦的創始人鄧壹明也是深市IT界的大腕之壹,而後來幫騰訊找錢並成為騰訊12個人股東之壹的天使投資人劉曉松也曾在曙光電腦任職。
張之洞是個電腦天才。在深大,張之洞和馬都屬於計算機技術拔尖的,但張之洞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使放大到深圳整個電腦愛好者圈子,張之洞也是領軍人物之壹。
張之洞是個工作狂,沒什麽商業興趣。他唯壹的興趣就是下棋,會請假去上網殺壹局。張之洞天壹亮就在電腦前非常努力地工作。他經常加班到很晚,到第二天淩晨兩三點也不少見。黎明電腦在張之洞的壹個同事曾經講過壹個他們對張之洞惡作劇的笑話。那時候他們只要第二天上班就可以請假遲到。這幾個兄弟看到張之洞工作到很晚,第二天早上天壹亮就把張之洞叫來,和他聊了起來。和張之洞聊天後,他們告訴張之洞,他們都請假了,今天不上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鼓勵張之洞也不要去上班。
張之洞個子不高,比馬、都矮。他長著壹張圓圓的臉,說話總是面帶微笑,但在討論技術問題時卻很偏執,有時還會臉紅脖子粗。熟悉張之洞的人都叫張之洞冬瓜,取張之洞的冬子諧音,也與他的身材不謀而合。但隨著騰訊的壯大,張誌東逐漸有了很高的地位,別人也逐漸把他的稱呼改成了Guage或者叫他的英文名Tony以示尊重。
張之洞也值得尊敬。第壹,他技術上的完美,連他的政敵或者對手,都很佩服這壹點。QQ的架構設計源於1998。10年後,用戶數量從之前設計的百萬增加到現在的上億。整個架構依然適用,真的難能可貴,甚至不可思議。張之洞值得尊敬的另壹個原因是它對物質的追求極低。在騰訊創始人都在澳洲買了別墅遊艇,高管集體買了寶馬的形勢下,張誌東壹直開著20多萬的中檔車。
對此,張之洞多年密友解釋說,瓜格並沒有靠這些來證明自己。張之洞真的不需要靠這些來證明自己。張誌東是騰訊第二大個人股東。在其上市之初,他持有超過6%的股份。按照騰訊最高市值654.38+020億港元計算,張誌東的身價理論上接近70億港元(實際上不可能,因為他不斷套現,但也要算654.38+00億港元)。就算不在騰訊,以張誌東擁有上億用戶的產品來衡量,張誌東在獵頭市場至少價值10億,但我實在想不出有誰能出得起這個價錢。
市場奇才曾李青
在馬和張誌東創辦公司壹個月後,騰訊第三任創始人也加入了。
本書前幾章偶爾會提到曾李青。他是深圳互聯網的開拓者之壹。曾李青是深圳乃至全國第壹個寬帶社區的推動者。這個項目是壹個簡單的英語系統集成項目。壹方面,它購買設備,然後以更高的價格賣給房地產開發商。這個項目差點夭折,因為電信設備商要的錢和地產商能承受的壹樣,是1.2萬,但曾李青想做成,最後還是做成了。為了通過這個項目,曾李青召集了財務、行政和采購部門的人。曾李青當時給大家算了壹筆賬,說我們和設備供應商簽了協議,在實施的壹年內按照工程進度和當時的設備價格來支付。他提醒大家,這個項目需要壹年時間,654.38+0.2萬的設備,壹年內最多統籌80萬。而且我們會和地產商簽協議讓他們先付款,我們先賺654.38+0.2萬,這樣這個項目就穩賺不賠了。當時是90年代中期,人們不得不佩服曾李青用類似期貨的方式進行系統集成的方法。
後來成為騰訊首席運營官的曾李青,曾經邀請他的老同事張春暉到騰訊討論壹個項目。開會的時候突然網絡不通,打電話也沒人來。盡管壹桌子都是他自己的人和被邀請的顧客,曾李青還是獨自彎下腰,鉆到桌子底下,換了線路。目睹這壹幕的張春輝想起了曾李青和他在深圳電信機房幫人調試設備的情景。張春暉覺得曾李青是壹個真正能做大事的人。
曾李青中學就讀於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本科就讀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個學校出了柳傳誌。曾李青大學學的是通信,所以畢業後分配到深圳電信也就順理成章了。
曾李青是騰訊除馬花藤和張誌東之外的第三大個人股東。媒體關於馬前五任合夥人或是中學生或是大學生的說法是謠傳;和馬既不是中學同學,也不是大學同學。他們的交集是,馬的妹妹,是在深證資料局的同事,兩人有多年交情。
根據幾位騰訊員工的描述,曾李青是騰訊五位創始人中最搞笑、最開放、最有激情、最有號召力的壹位。與溫和的馬和熱愛技術的張之洞相比,他是另壹種類型。
然而,在1998的秋天,熱情的曾李青卻消沈了。由深圳電信、賽格集團和特區發展集團共同投資的龍脈公司宣告結束。作為龍脈的營銷經理,曾李青經歷了他人生中的最低谷。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去找時任深圳電信局局長的許文燕。他想請許文燕幫他出主意是回局裏還是離開電信局下海。曾李青覺得回到車站沒有什麽前途,他不願意離開。許文燕幫助曾李青下定決心。以曾李青傲慢的個性,回局裏是不合適的。讓我們免費去海邊。還向推薦去找馬。
在此之前也認識馬。他們有壹個共同的橋梁——時任深圳市計算機協會會長的丁阿姨。丁阿姨和關系很好。他們經常要求深圳電信給予資金和資源支持他們的活動。每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許文燕就會派曾李青去。丁阿姨的丈夫和馬的父親是同事,都是鹽田港的高管。丁阿姨的女兒也是馬和張之洞從中學到大學的同學。其中馬和丁阿姨的女兒屬於青梅竹馬,大家經常開他們的玩笑。他們也很認真的相處了很久,之後的故事就是省略號;丁阿姨的兒子龔海星也是從深圳大學畢業後加入騰訊的。他是騰訊的創業元老,也是12個人股東之壹。因此,馬和張之洞經常被丁阿姨拉去“抓男青年”。所以,三個人都很熟悉。
曾李青記得他們三人第壹次見面是在他深圳電信的小辦公室裏,是關於公司的成立。他們幹脆下班了,馬負責戰略和產品,張之洞負責技術,負責市場。
李華,2000年畢業於湖南某高校計算機系,進入騰訊,是騰訊招聘的第壹個外籍大學生,內部編號18。當他第壹次來到騰訊與馬見面時,他感到很驚訝。在他看來,他將要加入的公司的老板更像是他的壹位前輩。他甚至認為騰訊的另壹位創始人曾李青是老板。當然,這只是李華的第壹印象。實際情況是,馬、張之洞、都是老板,馬是最大的老板。
從外形上看,確實比馬更像老板,身高上兩人也沒什麽區別,但比馬有錢多了,衣著上明顯更有商業氣息,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也好很多。所以每次兩個人壹起出去談業務合作,總會被誤認為是大老板,而馬這個長相清秀,給人壹種大學男生的印象,總會認為他是公司的運營助理或者秘書。
華南互聯網資深人士、時任廣東電信21CN事業部高級經理的丁誌峰曾和筆者壹起回憶過騰訊最困難的時候要求21CN的場景:當時騰訊希望21CN收購QQ,丁誌峰記得報價是300萬人民幣(而不是100萬),是馬和代表騰訊來談的。當兩個人走進會議室時,21CN的所有人都認出是馬,這顯然是因為更有風格。即使在討論中,也比馬·花藤更咄咄逼人,而且更像是壹個下定決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