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uploads/YC/20201015/d3eb 5 f 1 ddba 9 a8ef 7358917b 799124 . jpg " width = " 484 " height = " 300 "/>
二十四節氣中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這個名字也來源於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氛。105入冬後的第壹天是齊的清明節。清明節氣* * *有15天。作為節氣,清明在春分之後。此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晴朗,田野明凈,處處洋溢著大自然的生機。把這個時期稱為“清明”是壹個恰當的詞。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和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壹年四季的氣溫、物候、降雨等變化,對人們按時安排農事、養蠶等活動具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到了清明,氣溫轉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好季節。因此,清明是古代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間節日,是八大重要節日之壹:上元、清明、長夏、端午、中原、中秋、冬季至日、除夕。壹般來說,它在陽歷的4月5日,但是它的節日很長。有兩種說法:初十前八天和初十後十天,這20天屬於清明節。
清明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慢跑、蕩秋千、打蹴鞠、打馬球、插柳等壹系列習俗和體育活動。
1,掃墓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
清明節有許多習俗,如蹴鞠和郊遊。下面小編繼續給大家介紹清明的其他習俗。
2.搖擺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最初被稱為錢球,後來為了避免禁忌,它被改成了秋千。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南北朝時流行搖擺戲。
《荊楚紀年》記載:“春天,壹根長繩掛在壹棵大樹上,壹個秀才和壹個女子坐在上面推,叫做蕩。”蕩秋千是唐代非常普遍的遊戲,它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清明節隨處可見秋千,清明節在元、明、清三代被定為秋千節,秋千也被安裝在宮殿裏供皇後、妃嬪和宮女玩耍。打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氣,深受人們特別是孩子的喜愛。
3.蹴鞠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訓練武士。
4.去郊遊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大自然處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踏青的好時節。我國民間壹直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傳說清明踏青很久以前就開始了。據《舊唐書》“大歷二年二月,午時,幸昆明池綠。”可見,春遊的習俗早已深入人心。
杜甫有詩“踏青河邊,後見旌旗”。在宋代,外出郊遊是很流行的。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景象。在這幅畫卷中,有550多人,50多頭牲畜,20多艘船,20多輛汽車和轎子。清明踏青的盛況可見壹斑。
5.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最受歡迎的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人們不僅在白天穿上它,晚上也穿上它。晚上在風箏下或穩風拉線上掛壹串彩色小燈籠,像閃爍的星星,稱為“神燈”。以前有人把風箏放在藍天上,然後剪斷線,讓微風把它們送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疾病和災難,給自己帶來好運。
了解了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下面是清明節的壹些禁忌。
清明節的禁忌
1,不適合掃墓的
孕婦、三歲以下兒童、剛動過手術的人、唐寅黑或眼睛黑的人、重病患者等人群不適合掃墓。
2.清明節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
(1)妳不能選擇清明節談婚論嫁,更不用說清明節結婚。
(2)如果生日是清明節,註意忌黃花。當地習俗如果延期,會提前做,應該遵守。
(3)清明節當天不要去拜訪別人。
(4)如果清明節沒有時間祭祖,就不要胡亂承諾,否則運勢不會如妳所願。
(5)清明節前、中、後三天有些地方有寒食的說法和習俗,有此習俗的地方觀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