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秋美食月餅介紹

中秋美食月餅介紹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它們是圓形的,全家共享,所以它們象征著團圓和和諧,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古代的月餅在中秋節被作為祭品食用。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到了明代,成為全民普遍的飲食習俗。如今品種更多,各地風味各異。其中,廣式、北京式、雲南式、蘇式和潮式月餅深受中國各地人民的喜愛。

月餅象征著團圓,應該始於明朝。如果我們看看明代有關月餅和中秋民俗的資料,應該可以看到月餅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過後,全家人會圍坐在壹起,分享月餅和水果(月亮的祭品)。因為月餅也是圓的,是壹家人共享的,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聚的寓意。

月餅富含油脂和糖分,受熱潮濕易發黴變質,壹定要低溫存放在陰涼通風處。壹般來說,月餅松軟、潮濕,容易變質。最好放在冰箱裏,吃前壹小時拿出來,保證口感。在25℃的溫度環境下,杏仁西番蓮月餅可保存約15天。豆沙、蓮蓉、棗泥等餡料的月餅存放時間不宜超過10天;如果溫度超過30℃,月餅的存放時間應適當縮短,壹般不超過7天;至於鮮肉、雞絲、火腿等月餅,要邊買邊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月餅

外國名字

月餅

主要原材料

面條、油、糖

營養成分

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

功效

軟化血管,提高免疫力。

全部展開

種族發生

月餅

月餅

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並不時流傳下來,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月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了芝麻和核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就出現了壹種圓餅,裏面填滿了核桃,叫做“胡餅”。

據說起源於唐朝。《羅鐘見聞錄》曾記載:中秋節,新晉秀才在曲江設宴,唐僖宗送給秀才壹塊月餅。

北宋時,流行於宮廷,但也流傳於民間。當時俗稱“小餅”“月子團”。後來演變成圓形,象征著美好的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祝願,也是對親人朋友的深深思念。北宋皇室中秋節喜歡吃壹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

月餅

月餅

“月餅”壹詞在南宋吳的《梁璐夢》壹書中已有使用,但中秋節賞月吃月餅的描述在明代《西湖遊社》中有記載:“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民間以月餅取團圓之意”。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更多了,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宋朝的編劇很透徹,《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了“月餅”這個名字,描述的是南宋都城臨安所見。

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當時,別出心裁的面包師將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印在月餅上作為食品藝術圖紙,使月餅成為中秋節的必備食品。

到了清代,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成為壹種普遍的習俗,制作技藝也越來越高。阿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介紹:“酥脆月餅,餡有松子、核桃、瓜子、冰糖、豬油,不甜不香、軟不膩,非比尋常。”北京的月餅最早是前門知美齋做的。在全國範圍內,已經形成了京、津、蘇、廣、潮五大風味系列,在拜月中秋節前後和賞月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地方民俗。比如江南的“布狀元”: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壹起,最大的放在下面,就是“狀元”;介質放在中間,是“第二位”;最小的在上面,是“探花”。然後全家擲骰子,誰的數字最多誰就是冠軍,吃大塊;依次是第二名,探花,玩遊戲取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