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杉是我國特有樹種,分布於甘肅南部、陜西南部、四川、雲南東北部和東南部、貴州西部和東南部、湖北西部、湖南東北部、廣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黃山),多見於海拔1000米至1200米的高山上部。江西廬山栽培。
紅豆杉適宜在中國各地種植,具有喜陰、耐旱、耐寒的特點。土壤pH值要求在5.5到7之間。棲息地耐陰,密林下也能生長。它是多年生的,不會變成森林。多見於以紅松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生於山上多巖石或貧瘠的土壤上,多為灌木狀。大多散布在陰坡或半陰坡潮濕肥沃的針闊混交林下。性喜涼爽濕潤的氣候,耐零下30℃以下的低溫,抗寒性強,最適溫度20-25℃,屬於陰性樹種。喜濕但怕澇,適宜種植在疏松、潮濕、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上。
分布區橫跨暖溫帶至中亞熱帶以南,垂直分布多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氣候夏天涼爽,冬天寒冷。北方年平均蒸汽溫度為10 ~ 12℃,冷月平均蒸汽溫度為1 ~ 3℃,極端最低溫度為15℃。最南部年平均氣溫14 ~ 16℃,冷月平均蒸汽溫度4 ~ 6℃,極端最低氣溫8℃。年平均降水量65,438+0,300 ~ 2,000 mm,常年多霧,空氣濕潤,禁止炎熱夏季。溫度超過30℃的低山丘陵不能在炎熱或幹燥的地方生長。
分布區土壤為酸性山地黃壤和紅黃壤,石灰巖地區未發現。我喜歡肥沃濕潤的森林土壤,粘稠的土壤長勢不佳,幹旱貧瘠的土地無法生長。耐蔭,幼樹需要在陰涼處生長,成熟的樹也要避免陽光直射。常與闊葉樹混交,純林很少。
紅豆杉雌雄異株,異花授粉,株間間隔,導致授粉受阻,種子數量減少。當年種子成熟,假種皮厚。在自然條件下,需要兩個冬天和壹個夏天才能發芽。雖然偶爾有自然再生苗,但大多數種子在休眠期已經腐爛或失去活力。幼苗生長緩慢,抗逆性差,成活率低,決定了野生紅豆杉資源的分散性、局限性和開發難度,也是紅豆杉珍稀瀕危的客觀原因。
紅豆杉生長緩慢。據測量,100年以上的紅豆,胸徑在40厘米左右。人工培育可以顯著提高生長速度。廣西臨桂海拔560米造林成活率100%,三年平均高91.6厘米,平均地徑1.45厘米,平均年高30.5厘米左右。紅豆杉發芽能力強。花期2-3月,果實成熟期10-11。
紅豆杉栽培技術;
土地選擇
最好選擇疏松、富含腐殖質、中性或微酸性的高山臺地、深濕棕壤和山谷、溪流兩岸的暗棕壤。挖土,整平,按株距0.4m×1.0m或0.4m×0.4m,坑深40 cm,準備栽植。
選擇苗圃和整地。壹般因地制宜育苗移栽到林下比較好。選擇郁閉度0.6-0.7,無病蟲害的林地作為苗圃地,要求坡度平緩,上層深厚,排水良好。8-9月份清除林中雜草和灌木,排成水平梯田,挖20到30厘米深,6月份輕耙5438+065438+10月份。整地時施腐熟基肥40-60t/畝(1畝2,1/15公頃),將床分格,床高15-20cm,寬1.2m,將格面整平後,用15cm。
移植
壹般育苗需要1到2年,扡插繁殖需要1年。當苗高達到30至50厘米時,即可移栽。移栽應在10 ~ 11或2 ~ 3月發芽前進行,每穴栽1苗,澆水並適當覆蓋。
經營
種子發芽後,應經常拔除雜草。每年追肥1至2次,雨季要防止積水,防止根系腐爛。檀香固定後,每年中耕除草兩次,林地封山後只在冬季中耕除草,培土五次。結合中耕除草追肥,以農家肥為主要肥料來源,幼樹期應剪除萌蘗,保證樹幹挺直,生長迅速。?
紅豆杉盆景的施肥方法:氮、磷、鉀肥是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氮肥能促進花和枝的生長;磷肥能促進花果的形成;鉀肥能促進莖和根的生長。
每隔七到十天,要在傍晚澆壹次磷酸二氫鉀溶液約1000倍或噴施在葉片上。控制水量,不要太多。只有在葉片蒼白、植株瘦弱、葉片黃白、葉片有棱、葉片出現“幹燒邊”、葉片早熟時,施1000倍的液體尿素和800倍的硫酸鉀清除泥沙後澆土,每月壹次左右,最好在施肥後第二天用充分腐熟的淡豆餅肥水(約10%)再澆壹次,防止肥料過濃稀釋。以上兩種肥料可以交替使用。覆蓋土壤並澆水以溶解肥料。紅豆杉忌施用生肥和厚肥。追肥要以氮磷肥為主,不要太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