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醫別錄》:“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
2、《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3、《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壹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乘沸點服尤妙。”
4、《用藥法象》:“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
5、《本草綱目》:“治噎膈,除瘧疾寒熱,解酒毒。
6、《本草備要》:“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紅筋(太陽脈起目 )。”
7、《本草便讀》:“性熱氣香,入肺部宣邪破滯,味辛質燥,行胃中止嘔除寒。”
8、《本草乘雅半偈》:“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9、《本草從新》:“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目紅筋。(太陽脈、起目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證,鹹宜禁之。”
10、《本草撮要》:“功專散滯破積,脾虛瘧疾,感寒腹痛,白睛翳膜,目紅筋。得砂仁、甘草治小兒吐乳。得砂仁、丁香、陳皮治反胃。凡因熱受病者均忌,胃冷惡心,食下即吐,以三枚研末,沖服。”
11、《本草分經》:“本藥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
12、《本草經解》:“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13、《本草蒙筌》:“散胸中冷滯,益膈上元陽。溫脾土卻疼,退目雲去障。止翻胃嘔,消積食膨。”
14、《本草求真》:“本與縮砂密壹類。氣味既同。功亦莫別。然此另有壹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並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 紅筋等癥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中。而於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以為考求。不可壹毫忽略。竟無分別於其間耳。”
15、《本草圖經》:“張文仲治胃氣冷,吃食即欲得吐,以白豆蔻子三枚,搗篩,更研細,好酒壹盞,微溫調之,並飲三、兩盞佳。又有治嘔吐,白術等六物湯,亦用白豆蔻,大抵主胃冷,即宜服也。”
16、《本草新編》:“散胸中冷滯之氣,益心包之元陽,溫脾胃,止嘔吐翻胃,消積食目翳。但此物尤難識,鋪家多以草豆蔻充之,所以用多不效。總之,必須白者為佳,正不必問真假也。”
17、《本草易讀》:“行氣溫胃,消食解酒,止嘔寬膨,補肺益脾。治噎膈而除寒瘧,療反胃而收脫氣。退白睛之翳膜,除紅筋於目 。”
18、《本草擇要綱目》:“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飲食,溫暖脾胃,感寒腹痛,止嘔逆翻胃。去太陽經目內大紅筋,別有清高之氣,補上焦元氣之不足。”
19、《本經逢原》:“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壹轉,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谷下氣,寬膈進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熱作痛者勿服。”
20、《得配本草》:“散胸中滯氣,去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赤眼暴發,去太陽經目內大 紅筋。楊士瀛雲 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衛壹轉,諸證自平。”
21、《雷公炮制藥性解》:“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主消寒痰,下滯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炒去衣研用,白而圓滿者佳。”
22、《藥籠小品》:“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除寒濕,化食寬膨。治久瘧脾虛,感寒腹痛。若因熱腹痛,氣虛火升,鹹宜禁之。”
23、《藥性切用》:“性味辛溫,流行三焦,快膈散滯,為肺家本藥,兼入脾胃。去殼炒研用。殼 主寬胃,力較薄耳。”
24、《玉楸藥解》:“味辛,氣香,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降肺胃之沖逆,善止嘔吐,開胸膈之郁滿,能下飲食,噎膈可效,痎瘧亦良,去睛上翳瘴,消腹中脹疼。”
25、《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26、《證類本草》:“味辛,大溫,無毒。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27、《珍珠囊補遺藥性賦》:“破肺中氣滯;退口中臭氣;散胸中冷氣;補上焦元氣。”
28、《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肺金本藥,散胸中滯氣,感寒腹痛,溫暖脾胃,赤眼暴發,白睛紅者。”
29、《本草經疏》:“主積冷氣及傷積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有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30、《馮氏錦囊秘錄》:“白豆蔻,入手太陰肺。別有清高之氣,散胸中冷滯,益膈上元陽,溫脾土卻痛,退目雲去障,止翻胃嘔,消食積膨。若火升作嘔,因熱腹痛,肺火痰嗽者忌服。”
31、《顧松園醫鏡》:“溫中除吐逆,開胃消飲食,瘧癥宜投,腹痛須簡。”
33、《醫學入門》:“白豆蔻味辛大溫,上焦氣冷補還元,散肺中滯退雲翳,助肺消積止胃翻。”
34、《中藥大辭典》:“行氣,暖胃,消食,寬中。治氣滯,食滯,胸悶,腹脹,噫氣,噎膈,吐逆,反胃,瘧疾。”
35、 楊士瀛:"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36、王好古:"補肺氣,益脾胃,理元氣,收脫氣。"
37、《中華本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主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饑;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38、《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壹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待諸藥煎好,乘沸點服尤妙。
39、《醫林纂要》:白豆蔻,辛熱,溫養命火,達中州而上浮膻中, 瀉肺散 寒潤澡。燥,清冷也。……辛潤能瀉清燥之邪,故主治寒瘧,破滯 解酒 ,止吐逆,和膻中,兼能溫脾胃,化食,去冷積。
二、現代研究
1、成分:主含案油精,β-蒎烯,α-蒎烯,丁香烯,乙酸龍腦酯等揮發油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印尼豆蔻仁不得少於4.0%,豆蔻仁含案油精不得少於3.0%。
2、作用:本品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胃腸積氣,有良好的芳香健胃、止嘔作用。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作用。
3、藥理: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驅除胃腸積氣,並能止嘔。但即使儲藏很好,其芳香油極易喪失,失去香味,影響治療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作用。
備註關於豆蔻之名。《中華本草》指出:古時豆蔻有兩種,壹為進口者,即今之白豆蔻;壹為國產者,即今之草豆蔻。《中國藥典》(2015年版)將其作為二種藥物單列,符合臨床用藥實際。但將白豆蔻命名為“豆蔻”,容易造成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