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什麽是常規湯劑?
中醫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工具。傳統制劑有湯、丸、膏、散等。藥丸、藥膏、藥粉都是中藥,其中藥粉因為不易保存,所以不常用。
湯劑應由病人自己配制。
煎藥的壹般程序是:將器皿洗凈,加入藥物和適量的水,稍加浸泡,用武火煎,再慢火煎壹會,濾渣取汁,溫飲。
陶器多用於煎藥,因為陶器的化學性質穩定,不會與藥物成分發生反應,具有保溫的特性。新陶器第壹次使用前,最好用清水洗凈,煮沸幾分鐘後再使用。
適宜的玻璃器皿、搪瓷器皿、不銹鋼器皿也可用於煎藥,但銅、鐵器皿壹般不適宜煎藥。
湯劑1劑量為每日1,也有急性病患者連續服用2劑。
每劑藥水煎兩次,分次飲用,或混合均勻,分次飲用。
水是煎藥的主要溶劑,有時醫生會根據藥性或治療需要,要求加酒或醋煎藥。
煎藥要加幹凈的冷水,不能直接加開水。
古人煎藥雖講究加水,但壹般用自來水煎藥。井水泉水也不錯,江河湖泊容易被汙染,使用時要註意。
煎好的藥壹次加足水,煎藥過程中不宜反復加。
壹般煎藥加水量是第壹次煎的2-3倍,第二次煎的1.5-2倍。比如成年人每次飲水量是茶杯或飲水碗中的半杯(約200毫升)。第壹次煎藥(每劑65,438+0次)加2.5杯水為宜,第二次煎藥(65,438+)。若每劑用量過大或過小,加水量變化不大,則大劑量藥物或體積過大的藥物(即按上述常規用水量,藥物不能淹沒在容器內)的用水量,應掌握為稍有剩余的容器內的溺水藥物。如果湯劑用量過大,服用前可稍加濃縮,小劑量藥物或無體積藥物的用水量壹般應相應減少。
煎湯。初次煎藥後,應將藥物用清水略泡,使藥物充分濕潤,然後用火煎。浸泡時間約為15分鐘。
*猛烈的火,即更大更猛的火。開始煎藥,用猛火,讓水開得更快。
*慢火,即小火,指水保持輕微沸騰而不溢出時的火。
文火煎制的目的是為了充分溶解藥物中的有效成分。
在這個過程中,藥物成分之間可能會發生壹些化學反應,據報道,在煎煮過程中會產生壹些新的化學物質。壹般醫生開的藥的煎煮時間是煮沸後用文火煎制的時間。
藥物的煎煮時間,大多是由藥物的性質決定的。壹般解表藥為15~20分鐘,壹般藥物為20~30分鐘,滋補藥物為30~40分鐘。
特殊煎煮方法:
為了適應藥物的性質,充分發揮藥效,有些藥物需要特殊的煎煮方法。
*預煎:對於礦物質、貝類、甲殼類等質地較為堅實的藥物,醫生可能要求用川烏、草烏、附子等藥物預煎。預煎的目的是給這些藥物長時間的煎煮(長期煎煮),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或降低毒性。先煎的操作方法是將待煎藥物放入容器中,加適量水先煎,其他藥物用其他器皿浸泡。當第壹次煎出的藥物達到要求的煎藥時間,壹般為半小時後,將浸泡過的其他藥物倒出,繼續煎藥。
*煮後降低:對於芳香類藥物和有效成分受熱易分解的藥物,壹般宜煮後降低,以減少芳香揮發性成分的損失和長期煎煮過程中有效成分的分解。攻下的操作方法是按壹般方法煎服其他藥物,在這些藥物準備煎服前5~10分鐘放入攻下藥物,即只在攻下藥物放入後煎服5~10分鐘。壹劑藥煎兩次後,下壹劑藥要放兩次。這類藥物如薄荷、砂仁、鉤藤等。
*加蒸:對於壹些貴重藥物,使用時要求通過加蒸的方式加藥,這樣可以減少貴重藥物的用量,提高療效。
具體操作方法是將需要額外蒸的藥物放入飯碗中,加入適量的水(壹般是小半碗),放入蒸籠中,蒸半小時左右,將藥汁與煎好的藥汁混合壹起服用。
可以加入殘渣,然後蒸。蒸的時候要註意高壓鍋,以免減壓的時候藥汁流失,或者把更多的水沖進藥碗裏。這類藥物如天麻、貝母、冬蟲夏草、人參等。
*布包煎劑:壹些粉狀藥物和微小的植物種子在煎藥前要用紗布包好,以免煎藥時漂浮造成湯汁渾濁,等等......> & gt
問題3:沸騰是什麽意思?在中醫裏,煎藥只是燒開水喝。具體方法如下:煎前浸泡:第壹次壹般藥物浸泡30分鐘,以種子、果實為主的藥物可浸泡1小時;再煎的時候(兩次)就不用再泡了。壹次煎出的水量大於2-5厘米,加入第二次煎出的水淹沒藥物。煎煮次數:壹般煎煮兩次。壹次長時間的油炸不能代替兩次單獨的油炸。煮沸溫度:壹般煮沸前用猛火(大火),煮沸後用小火(文火)保持微沸。解表藥、芳香藥等。,宜用猛火煎,以免藥物揮發,降低藥效;對於補藥,宜用小火長期煎服,使藥物有效成分耗盡。煎煮時間:壹般藥物,第壹次煮沸後煎煮20-25分鐘,第二次煮沸後煎煮15-20分鐘;解表時,將芳香藥物煎10-15分鐘,煎10分鐘;將滋補藥物熬30-40分鐘,熬25-30分鐘。煎藥不是越久越好。特煎:藥袋內裝“先煎”小包藥,先煎30分鐘,再加入群藥;標有“下壹次後”的小包應在組藥煎出前5-10分鐘煎出;標有“寶劍”字樣的小包用紗布包好,放入藥組中壹起煎服;用熬制的藥液和“融化”的藥物熬制溶解後,取壹小包標有“融化”的藥物,壹小包標有“口服”字樣的藥,應隨湯劑口服。
問題4:煎湯是什麽意思?是煎包還是水煎服?煎藥水煮,煎包澱粉水煎,鍋要先上油。
問題5:炒和煮的含義和關系是什麽?油炸分為油煎和水煎!用小火煎取汁配小湯汁,時間長才能把食材熬出來!煮湯燒火比做飯更重要!熱溫度可以熱!關系都是通過加熱導體!
問題6:中醫說的湯劑是什麽意思?根據妳的描述,中醫所說的熱證可以分為實熱證和虛熱證。實熱證需要用感冒藥瀉熱,虛熱證需要滋陰來制約陽亢。建議區分熱證的虛實,以便合理用藥,不要不區分虛實而盲目用藥。達到實熱證,用寒涼藥瀉熱,虛熱證,用養陰藥養陰安神。
問題7:煮黃花菜是什麽意思?如何烹飪黃花菜,也叫黃花菜?
簡介:
黃花菜(學名:黃花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又名黃花菜、黃花菜,屬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肉質,中下部有紡錘形膨大。花葶長短不壹,花梗短,花多。花被淺黃色、橙色、黑色和紫色。蒴果鈍三角形橢圓形,從5月到9月開花和結果。性味甘涼,具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的作用,富含花粉、糖、蛋白質、維生素C、鈣、脂肪、胡蘿蔔素、氨基酸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分布在中國。
黃花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尿、消食、明目、安神的功效。對吐血、便血、便秘、失眠、溢乳有療效,可作為病後或產後的滋補品。
營養價值:每100g幹黃花菜含蛋白質14.1g,脂肪0.4g,碳水化合物60.1g,鈣463mg,磷1.3mg,鐵16.5mg,胡蘿蔔素3.44mg,核黃素0。其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占60%、14%和2%。此外,磷的含量也比其他蔬菜高。
註意事項:黃花菜的花中含有秋水仙堿,在人體內轉化為二氧秋水仙堿,引起中毒。新鮮的黃花菜要經過60℃以上的高溫處理或用冷水浸泡,放入沸水中煮稍久,以免中毒。長期幹燥也會破壞秋水仙堿。
這個答案是網友推薦的。
問題8:煎湯是什麽意思?怎麽會?煎湯是中醫裏的壹個名詞,意思是用水把藥煮開。
練習:
1,煎中藥要註意溫度和煎的時間。火候指的是火力的大小和開火的速度(大火和急火稱為武火,小火和慢火稱為慢火)。壹般煮沸前用猛火,煮沸後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避免藥汁溢出或過度幹燥,減緩水分蒸發,有利於有效成分溶出。至於溫度和時間的控制,主要看不同藥物的性質和質地。在煎藥的過程中,盡量少開蓋,避免藥物揮發。
2、煎煮次數和方法
中藥要煎2 ~ 3次,至少兩次。煎煮次數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過多,不僅耗費人力和燃料,還會增加湯劑中的雜質。壹般來說,壹副中藥煎兩次後,有效成分已經大大降低,所以還是煎兩次為好。但對於用量較大的方劑,兩次煎服後可能會剩下更多的有效成分,可以第三次煎服,壹日三次,既節省了中藥資源,又在壹定程度上提高了療效。因為藥物的有效成分會先溶解在進入藥物組織的水中,再擴散到藥物外的水中。當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由於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將不再溶出。這時,只有把藥液濾出,再用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溶出。為了充分利用藥材,避免浪費,壹劑最好煎兩三次。治療常見病的中藥宜分兩次煎服。壹般要先用大火煮開,再計算煮開的時間。壹般第壹次煎藥20-30分鐘,第二次煎藥10-20分鐘。治療感冒的中藥或退燒藥,宜短時間用猛火,煮沸10 ~ 20分鐘,趁熱服用。滋補中藥治療體虛適宜分三次,第壹次煎40-50分鐘,第二次煎20-30分鐘,第三次煎10-20分鐘。有效成分難煎的礦物質、骨角、貝類、甲殼類及滋補品,壹般應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上述煎煮過程中需要頻繁攪拌。煎好的中藥要趁熱濾出,以免有效成分沈澱在藥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藥煮幹燒焦了,就不能服用了,因為此時會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對身體有害。
3.煎煮,榨渣取汁。
湯劑煎好後,要將藥渣壓榨取汁。因為壹般藥物在水煎後會吸收壹定的藥液。其次,主藥液中的有效成分可能被殘渣重新吸收。如果不壓榨取汁而棄渣,會造成有效成分的損失,特別是壹些遇高熱易損失有效成分,不宜久煎或二次煎服的藥物,藥渣中所含有效成分的比例會更大,壓榨藥渣取汁的意義也會更大。壹般在最後壹次煎藥時,趁熱將藥液濾出後,用雙層紗布將藥渣包好,將藥渣中剩余的藥液絞幹。研究表明,將藥渣中的藥液絞幹,可使藥液含量增加15% ~ 25%。中藥煎煮後得到的藥液壹般成人150 ml,學齡兒童100 ml,嬰幼兒50 ml。壹天吃兩次。成人每日兩次,每次300毫升;學齡兒童每日兩次,每次200毫升;嬰兒每日兩次,每次100毫升。
問題9:用水煮玉米是什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