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掃墓
清明節是傳統的春節,對應重陽節的中秋節。清明節掃墓,意為“掃墓祭”,是對先人“對時間思想的尊重”。祭祀祖先是壹種緬懷祖先的方式,其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前後,各地有差異。根據祭祀地點的不同,清明節可分為墓祭和祠堂祭祀。墓祭是最常見的,清明祭祀的特點是墓祭,這主要是由於墓祭的方式。另壹種形式是祠堂祭祀,也稱廟會祭祀。廟會祭祀是宗族聚會,有的地方稱之為“清明節”或“吃清明節”。
2.插入柳樹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據說插柳的習俗與避疫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佩戴柳枝可以驅除毒蟲的危害。宋元以後,人們常常在家門前種柳樹,以避蟲害。
3.去郊遊
春天去踏青,也叫“去春遊”,壹般指早春去郊外散步。在清明節期間,我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了春天的景色,並在郊區徒步旅行。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時候叫探春尋春。它的意思是踩在草地上,在鄉下玩耍,看春天的景色。這種季節性的民間活動——郊遊,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源頭是古老的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春節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4.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歡的活動之壹。古人認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風箏上寫下或畫下自己的病情,用細繩將風箏系在空中放飛,讓它飛到天上,剪斷纜繩,疾病災難就會隨著風箏飛走。後來,風箏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的郊遊娛樂。
5.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光明媚,春雨紛飛,栽植苗木成活率高,生長快。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些人甚至稱清明節為植樹節。植樹的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6.搖擺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的壹個習俗。蕩,就是拉皮繩,動。它的歷史非常悠久,最初叫錢球,後來改成了swing。在古代,秋千是用樹枝做的,並用絲帶系住。後來逐漸發展成兩根繩子,腳踏的秋千。秋千不僅能增進健康,還能培養勇敢的精神,壹直受到人們特別是兒童的喜愛。
7.娛樂
除了上述掃墓祭祖、踏青插柳的習俗外,清明節還有大量千百年來壹直為人們所喜愛的娛樂習慣,如鉤掛、放風箏、蕩秋千、射柳、蹴鞠(音:cù jū)等,這些都曾風靡壹時,但如今已不多見。
8.拔河比賽
拔河早期叫“拔河”,唐代叫“強鉤”。它是春秋末期發明的,開始在軍事上盛行,後來在民間流傳。唐玄宗年間,清明節舉行大型拔河比賽。從此,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9.射柳樹
射柳是壹種練習射箭技術的遊戲。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系上壹縷紅絲,就是被射的目標。他們大多是年輕人,騎著馬,拿著弓。在壹百步之外,他們用壹種特殊的有叉形前端的箭射下柳條。柳條還沒落地,飛馬就去接住了。據明代的記載,射柳是把鴿子放在壹個葫蘆裏,然後把葫蘆高高地掛在柳樹上,彎弓射葫蘆,鴿子飛出來,以飛鴿的飛行高度來判斷勝負。
10,蹴鞠
弓是壹種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裏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腳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流行的遊戲。中國足球的前身蹴鞠,是用皮革做的,裏面塞滿了羊毛。
11,鬥雞
在古代,鬥雞比賽盛行於清明,鬥雞始於清明,壹直持續到夏季至日。中國最早的鬥雞記載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蔚然成風,不僅在民間,在帝王之間也是如此。比如唐玄宗最喜歡鬥雞。五代女詩人華銳夫人有詩:“寒食清明小廳旁,彩樓裏有雙層雞場。”內人皇族觀分明,初見十床紅羅被。“皇宮裏舉行鬥雞比賽,用10的被子作為賭註,可見趣味性很強。
12,蠶花節
“蠶花節”是蠶鄉特有的民俗文化。在過去的清明節期間,這項民俗活動在吳彤、烏鎮、崇福、洲泉等地舉行。其中,洲泉的A?vagho?a廟和青石的雙廟尤為壯觀。A?vagho?a寺,位於洲泉鎮西部,在當地被稱為“寺中之王”。每年都有很多活動,有迎蠶神、搖快船、臺閣鬧事、拜香凳、打拳、打龍燈、擡桿、唱戲等。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很有水鄉特色。
13,吃青年團
青團是江南的小吃。清明吃團圓飯的習俗起源於寒食節。寒食節期間,人們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後來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的習俗逐漸移到了清明。
14,吃馬克杯
有句話叫“清明前後吃馬克杯,壹年四季都不會生病”。因此,艾蒿也是清明節的時令食品,是客家人的傳統小吃。將鮮艾葉水煮,剁成泥,再加入糯米粉中。同時用艾蒿剛煮好的水,攪拌成球,裹上各種餡料,蒸熟吃。
15,吃痱子
痱子是壹種油炸食品。前面說了,清明節和寒食節合在壹起,寒食節吃痱子。痱子如果提前炒好,可以在清明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