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任務期間,他整天開著車到處跑,很難抽出時間學習。雷鋒把這本書放在書包裏帶走了。只要車停下來,沒有其他工作,他就坐在駕駛室裏看書。
他在日記裏寫了這樣壹段話:“有人說工作忙,沒時間學習。我覺得問題不在於他們工作忙,而在於妳是否願意學習,是否會擠時間,有時間學習。問題是我們是否善於壓榨,是否願意鉆。壹塊好木板,上面沒有眼,但釘子為什麽能釘進去?這是迫於壓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釘子有兩個優點:壹個是擠壓強度,壹個是鉆孔強度。我們在學習中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於擠和鉆。
2.幫助老人
有壹次,雷鋒從安東(今丹東)回來,要在沈陽換車。當他背著背包穿過地下通道時,看到壹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拄著拐杖,背著壹個大包袱,壹步壹步艱難前行。雷鋒上前問:“阿姨,妳去哪裏?”
老人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從關內來,到撫順看我兒子!”雷鋒壹聽是同路,馬上接過大包,把老人抱在手裏說:“來,阿姨,我帶妳去撫順。”老人感動得用好孩子來誇他。
上了馬車,他給大媽找了個座位,自己站著,拿出剛買的面包,放了壹個在她手裏。阿姨推了出來說:“孩子,我不餓,妳吃吧!”
“別客氣,阿姨,吃吧!先墊墊肚子。”“孩子”這個親切的名字給了雷鋒很大的感覺,他覺得就像媽媽叫他的小名壹樣親切。他在老人身邊,和他聊天。
老人說,她兒子是工人,出來好幾年了。這是她第壹次來這裏,她仍然不知道她住在哪裏。她拿出壹封信,雷鋒接過來。他不知道上面的地址。老太太急切地問雷鋒:“孩子,妳知道這個地方嗎?”
雖然雷鋒不知道地址,但他知道老人急於找到兒子,就說:“阿姨您放心,我會幫您找到他的。”雷鋒信守諾言。到了撫順,他扛起老人的擔子,幫老太太找了兩個多小時的地圖,才找到老人的兒子。
母子倆壹見面,老太太就對兒子說:“多虧了這個解放軍,不然我們也找不到妳!”母子倆壹再感謝雷鋒。雷鋒說:“妳感謝什麽?這是我應該做的。”
3.團結和友誼
雷鋒經常把自己的書拿出來給大家學習,被稱為“小雷鋒圖書館”。他幫助戰友學習知識,同學喬安山文化程度低,雷鋒就教他認字,手把手學算術。周曉的父親,壹個同學,病重。雷鋒知道後,以周曉的名義給家裏寫了壹封信,寄去了10元。
戰友韓笑晚上出車時,把棉褲燒了幾個洞。當雷鋒值勤回來發現它時,他脫下帽子,為韓笑壹條壹條地補好褲子,輕輕地給他蓋上。了解這壹情況的喬安山說:“雷鋒為了給妳補褲子,半宿沒睡!”
4.可敬的“傻瓜”
1960年8月,駐地撫順被淹,交通接駁抗洪搶險秩序。雷鋒忍著剛剛參加滅火的手被燒傷的疼痛,和戰友們壹起在上思水庫大壩連續奮戰七天七夜,折斷了手指甲,被授予二等功壹次。
王華區召開大規模生產動員大會,聲勢浩大。雷鋒上街辦事就是為了看這壹幕。他從存折裏取出在工廠和部隊攢下的200元錢,跑到王華區黨委辦公室捐出去,為祖國建設做點貢獻。
接待他的同誌無法拒絕他的好意,只好收了壹半,另外100元在遼陽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時捐給了遼陽人民。在中國發生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他把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捐給了國家建設和災區。
5、兒童親密者
1960年10月後,雷鋒先後擔任撫順市建設街小學(現雷鋒小學)、本溪路小學校外輔導員。雷鋒平時工作學習都很忙。他只能在午休或者暴風雨天不能開車的時候,請假去學校和老師同學談心,或者進行其他輔導活動。
他善於團結孩子,激勵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建設路小學六年級學生馬驍通過雷鋒的耐心教導,逐漸克服了貪玩愛鬧的缺點,學習上有了進步,戴上了紅領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