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壹直以為羅宋湯的故事應該在常見的港式西餐和茶餐中找到,但我萬萬沒想到,最早的起源會追溯到舊上海,中國羅宋湯的發源地。畢竟我們喜歡的口味是怎麽改良的,什麽時候出現在香港,羅宋湯背後有什麽有趣的飲食變化?半島君帶妳遊歷了上世紀20年代的上海和40年代的香港,探尋羅宋湯愛情的味道。
原來,羅宋湯是俄羅斯人的日常主食。它由當地豐富的卷心菜頭、土豆和骨頭制成,並配有壹勺酸奶油。它嘗起來又酸又鹹。
羅宋湯之所以不遠萬裏來到中國,壹定與壹個歷史事件有關,那就是我們高中的“俄國十月革命”。
俄國不值錢的貴族失去了世襲的權利和財富,被迫出境,分別逃到歐洲、中國、上海和天津。
去異鄉很難,又不能等死,於是壹些白俄羅斯人開面包店、西餐廳謀生。
當時上海有法國菜和意大利菜。在許多西方食物中,羅宋湯是壹大塊食物。幾個銅幣既享受了西部風味,又開了眼界,自然受歡迎。
當然,除了便宜,俄羅斯菜也根據上海人的口味做了改進:比如必須放的紅包菜頭,上海人不用,廚師就換成了梅林牌番茄醬和包菜,前者取色,後者取味。番茄醬還是太酸了,於是廚師想到了用黃油炒,加糖來酸,再和牛肉、土豆、洋蔥壹起煮幾個小時,就是壹鍋羅宋湯,味道香甜,濃香不膩,吃起來糯糯的。正宗的吃法應該是配上老大昌面包店的羅松面包。這個產品兩頭都是尖的,張愛玲曾經在她的書中稱贊過。
羅松面包傳入香港後,也被稱為“豬肉包子”。把中間切開,放壹塊炸豬排,就是我們經常在茶餐廳吃的豬包。
廣東菜有西餐,上海菜有羅松菜。
上世紀40年代,壹些廣東人和上海人偷渡到香港發展,美食兩大流派醬油西餐和俄羅斯西餐也隨之遷移。
不久之後,這些在上海經營西餐廳的老板卷土重來,在香港開設了大量的俄羅斯風味餐廳,如薩利納、皇後酒店等。
那時,父母偶爾會帶孩子去喝羅宋湯和看牛排。美食作家歐陽嬴稷記得,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和他的祖父會根據著裝規範打扮,坐在餐館裏學習餐桌禮儀。
時代在不斷變化。當越來越多精致昂貴的西餐出現時,羅松菜逐漸衰落。現在僅存的俄羅斯餐廳是皇後飯店,是因為我哥的《阿飛正傳》而出名的。
-電影海報也是在皇後酒店拍攝的-
到目前為止,唯壹受歡迎的俄羅斯食物是羅宋湯,這也歸功於罐裝湯。
眾所周知,粵港人對湯有壹種執念,連吃壹頓快餐都要壹份湯。
但是,當年的香港就像現在的北上廣,很少有人花時間和精力去煮壹碗老火湯,所以這種只需要幾分鐘加熱的羅宋湯罐頭,自然是家家都有。
後來,這種趨勢甚至影響到了茶餐廳:他們用罐頭湯制作各種紅湯白湯作為晚餐,或者加入面粉和面食,制作各種風味十足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