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少數民族如何慶祝新年?

少數民族如何慶祝新年?

柯爾克孜族——當它出現在每年的第壹個月,柯爾克孜族人慶祝“諾羅孜”節,這與漢族的春節非常相似。逢年過節,各家都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做壹頓豐盛的飯菜,互相請客慶祝。在節日的晚上,當牛群從牧場回來時,在每個蒙古包前用芨芨草生火。人先跳過去,牲畜再跳過去,預示著災難會消除,問題會解決。在新的壹年裏,人和動物會興旺發達。

布依族——臘月末,家家戶戶熏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米粑粑、花米、縫新衣、做手帕。臘月二十三,給竈神送麥芽糖等水果。請寫壹對,貼壹張門神和年畫。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堆旁,先祭祀祖先的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徹夜不眠。元旦壹大早,姑娘們就跑到河邊去打水。誰先挑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快樂的人,這也預示著壹個好年景。第壹天,家裏紮燈籠,晚上壹起點,掛在大門口。初壹過後,人們開始拜年。青年男女相約“觀看”,用歌聲表達愛意;或聚在壹起,在嗩吶、、、簫、銅鼓等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壹些地區,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結束,正月三十是“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壹前兩天開始,初壹叫大年,初二叫小年。除夕夜,家家點燃壹根圓木,大家圍坐在壹起,聽老人講故事,熬到天亮。在節日期間,我們吃“紅曲魚”以象征財富,我們也吃大鍋菜,這被稱為組合菜。初三的時候舉辦了壹場“浪舞”,參與者多達萬人。此外,還有龍燈、舞獅、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正月三十到初二,三天。任何在外面工作的人必須在三十前回家。除夕夜,家家戶戶的壁爐上都會點上壹把火,徹夜不熄,這就是所謂的“迎火”。除夕夜,大家殺雞鴨,蒸豬肉,粉精肉,做叉燒。晚餐有八道菜,包括“水煮雞”和燉全雞。家家都要熬到半夜,放鞭炮,睡覺。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和第二天,所有的遊客都必須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的綠豆和半肥不瘦的肉混合醬制成。男女此時更多的是唱歌,或者打陀螺,跳舞,配球,演戲。除夕第壹天做壹整天的飯,以示來年豐收。這種米叫“宗巴”,有的有壹尺多長,五六斤重。我喜歡在節日期間舉行扔花袋活動。青年男女分成壹隊,兩隊之間的距離約為50米。劃壹條線,互擲。拋線或未能接住線的人將是失敗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進行壹場土戰,以顯示他們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初壹,舉行傳統的“破土塊”活動。他們用土塊作為“武器”,互相投擲。這壹天,年過六旬的老人也將奔赴山野的“戰場”大顯身手。

侗族人——大年初壹淩晨,從池塘裏撈出幾條又大又新鮮的鯉魚,炸、燒、燉後擺上餐桌,再加壹盤香噴噴的酸菜魚。整桌以魚為主。侗族人說,春節吃魚預示著新的壹年裏會有大量的魚,莊稼豐收,金錢和糧食過剩。春節期間,爬山比賽很受歡迎。誰先爬到山頂,誰就能從壹個女孩或壹個年輕人那裏得到壹份禮物。姑娘獻上自己繡的侗錦,小夥子獻上精美的竹盒竹帽。這個活動往往持續半個月。

仡佬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因為他們生活在壹個溫度較低的地方,植被直到三月和春天才開始發芽。在這繁忙的春耕之際,大家會聚在壹起過年,祈求祖先和山神保佑,萬事如意,豐收。又因為清明節往往在三月初左右,所以兩個節日是壹起度過的,所以把這壹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節日期間,年輕人舉行雞毛、毽子、花龍、彩蛋等活動,伴以歌舞,其樂融融。

哈薩克族——他們喜歡在春節期間開展“追女孩”活動。這種活動有趣又感人,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獨特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射擊”比賽。初壹的早上,人們聚集在體育館裏。女孩們把她們的繡花錢包掛在竹竿頂上。射手打掛皮包的細線做神槍手,姑娘們賞神槍手壹碗甜米酒。姑娘們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如果壹個年輕人贏了,女孩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裏。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釀水酒,給長輩敬酒。

韓國人——家家貼春聯,做各種豐盛的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夜,全家人徹夜不眠,演奏gayageum,吹笛子。在第壹天的黎明,人們穿上節日服裝向他們的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聚會。幾位當選的老人登上木制“觀月架”,伴著長鼓、笛子、嗩吶載歌載舞。春節期間,穿著盛裝的人們高興地成雙成對地玩蹺蹺板,當他們壹起摔倒時,誰在空中做出優美的動作,玩得高,誰就先贏。

水族——根據水族的水歷,正月十二是“端節”的意思,也就是“過年”的意思。節日那天晚上,寨子裏舉行了晚會,青年男女在鑼鼓聲和嗩吶聲中盡情地載歌載舞。聯歡會上使用的鑼鼓種類繁多,最大的直徑超過壹米,鑼重壹兩百公斤。鼓面繪有花紋,鼓身刻有浮雕,既是壹種民樂,也是壹種工藝品。

傣族——初二初三,有的村會舉行“象腳鼓比賽”。選手們精神飽滿,不斷擊鼓。誰動作優美,鼓打得好,誰就獲獎。春節期間,男孩和女孩互相扔糠袋,看誰扔得準,誰能接住。玩到壹定時間後,姑娘們悄悄抓起小夥子穿的腰刀、包頭布或拴馬跑回家。如果年輕人有感情,就跟著他。當父母看到他們的女兒帶著頭巾和壹匹好馬回來時,他們設宴招待。另外,每年的4月13日是傣族歷新年,也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將潑水視為驅邪去汙的象征,也將這壹天視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

獨龍年壹般在每年農歷十二月下旬舉行。具體日期由各家自己占蔔決定,節日的長短也取決於準備食物的多少。由於獨龍族沒有文字,過去過年過節要請客人,所以只好用木雕或打結的繩子作為“請柬”。在壹個家庭決定哪壹天慶祝節日後,它會計算離節日還有幾天。如果用木雕的方法記錄日子,它會在壹塊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幾個方塊,每個方塊代表壹天,然後切成兩半,壹半給自己,壹半給客人。從現在開始,雙方每隔壹天切斷壹格,當剩下最後壹格時,就知道第二天是假期。如果妳用結來標記這壹天,妳可以在節前想打多少結就打多少結,然後把結送給妳想邀請的親戚朋友,自己留壹個,每天解開壹個結,到最後壹個結的時候就知道是過年了。

哈尼族——年年如此,持續兩年。壹個是十月節,壹個是六月節。哈尼族的歷法從十月開始,也就是“新年”。在中國新年,人們走親訪友,訂婚。“六月節”期間祭祀祭祖,開展蕩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體活動。除夕夜,女人們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春節期間,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蕩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的壹支)——雲南省新平縣的卡多人在農歷正月初六慶祝新年。傳說古代勇敢的卡多青年為了抵禦外族侵略,外出作戰,臨走時留下壹句話,他們回國的那壹天就開始了新的生活。戰後,因為路途遙遠,他們直到大年初六才回家。家鄉人把這壹天定為新的壹年的開始。過年的時候,他們殺豬宰羊,大鼓舞地跳舞慶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大多以臘月初六為壹年的開始。除夕夜,各村要放三炮,吹海螺。然後壹家人聚在壹起吃糯米飯。

樂摩人(白族的稱謂)——主要居住在雲南省碧江縣。他們有自己計算節日的方法,春節的日期也不同。比如桃花叫三月,漆樹葉子五寸左右叫五月。這樣計算的結果是,壹年是十三個月,三月被稱為三月節,相當於中國的新年。

基諾族——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把陽歷的六月稱為新年的月份。歌手們輪流給彼此唱歌。如果他們輸了,就留下壹塊包頭布,然後到下壹年。在中國新年期間的每個晚上,老人和婦女在品嘗葡萄酒和食物的同時受到鼓勵。青年男女借此機會做愛,尋找自己的戀人。

漢族——大年初壹,人們不掃地,不在外面潑水,走後門,打罵孩子,互祝好。